• 36.50 KB
  • 2021-08-26 发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必修3)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 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 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题干材料反映出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 C 项正确。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 【答案】B 【解析】“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统治者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检查自 己有无体察民情,反省自己为政之得失,故 B 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 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解析】根据提干信息“‘恶’是自然”“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可知材料中的理 论是荀子的“性恶论”,故 A 项正确。 4.“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 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 基础篇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儒家倡 导仁治,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故 C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5.《商君书》中提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下列观 点与其相似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答案】C 【解析】《商君书》中提到的是法家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的主张,故 A 项错 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故 B 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主张, 故 C 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道家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6.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 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秦墨的相里勤三派”,儒墨两家的分 化,恰恰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原有思想的融合,故 C 项正确。 7.《论语·述而》曰:“子……弋不射宿(孔子主张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弋不射宿”相符的是( ) A.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D 【解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求人类适时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体现 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8.《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 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仁政,故 A 项正确。 9.“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 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 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答案】A 【解析】题中的言论属于法家学派,“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是法家的主张,故 A 项正确。 10.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 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假如一个国家昏 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这是墨子的主 张;B 项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浙江省杭州市 2019 届模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 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 A.儒家、墨家、道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儒家、墨家、法家 D.儒家、法家、兵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 是儒家思想;材料“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材料“严而少恩”“正 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因此正确顺序是儒家、墨家、法 家;所以答案选 C。 12.(安徽省合肥市 2019 届教学质量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 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答案】A 提升篇 【解析】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 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 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 A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 开的交流融合,排除 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 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 D。 13.(安徽省蚌埠市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 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 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可以得出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 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故答案 为 A 项;材料中先王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B 项排除;C 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主 旨是孔子与墨子注重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王之术和六艺的信息,D 项排除。 14.(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 2019 届联考)《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 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 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 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 A 项。BC 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 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 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 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15.(辽宁省鞍山一中 2019 年高一模)《管子(管子即管仲)》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 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 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对此合理的分 析是 A.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 【答案】D 【解析】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 表人物,而材料的主要观点显然是墨家的兼爱,经后世史学家的甄别,《管子》一书是假托 管仲而作的伪书,D 项正确。墨家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A 项排除;但从《管子》一书难以 断定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排除 B;既是伪书,便难以说《管子》一书是墨家思 想的源头。 16.(江西省莲塘一中 2019 届模拟)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 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 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舜和周文王通过行仁政,由夷人成了华夏的圣人,这说明孟子认为 儒家“仁政”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以夷变夏的问题,也不能体现以 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 A 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重民的思想,故 C 排除;仅凭材 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故 D 排除。 1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9 届模拟)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 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D 【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 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 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 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 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18.(浙江省“五校联考”2019 届模拟)“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 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 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④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指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 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②是指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 不一定是大国。③是指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 大小来频发俸禄。④是指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的表现,不自以为有德却真正是有德。综上所 述可知,①④具有继承关系,其余没有继承关系,排除 ABC,所以选 D。 19.(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2019 届模拟)《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 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 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材料表明的观点是 A.否定佛教传播 B.肯定道教影响 C.主张正视儒学 D.主张三教合流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 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材料要求注重礼法,故 C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 否定佛教传播,故 A 错误。材料肯定的是儒学,不是道教,B 错误。三教合流思想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 D 项。 20.(福建省福清市华侨中学 2019 届期中)孔孟经历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言论:(孔 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 D.儒者主张遭受社会的普遍排斥 【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治天下舍我其谁”反映了儒者是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的,故选 C; 材料不涉及重构伦理道德的信息,A 排除;选项 B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普 遍”太绝对,排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