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0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时限: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 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 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 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D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传承下来不断发展,思想精髓没 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都是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不准确,父子间的关系不存在等级问题;B 选项错误, “五伦”思想出现在先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完全确立;C 选项 错在“建构”两字,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早在西周宗法制就已经建 立。 2.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 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 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C )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提出黄老之学,汉武 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因此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 转变是因为统治理念的变化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故 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重文轻武是在宋代,应排除;汉武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 B 项错误;汉代国家是大一统时期,故 D 项错误。 3.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 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 明当时( A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 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 A 项正确;材 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 B 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 C 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 误,故 D 项错误。 4.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 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 点。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C ) A.“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 B.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C.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 D.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 解析: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和西汉对于汉朝建立背景的一种 理解,并不是说“天命”说起源于谁,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一种理解; B 项,不管是“逐鹿”说还是“天命”说,都没有体现唯物和唯心的 变化;C 项,西汉统治者强调人力作用,东汉统治者强调天命,这是 为了维护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把东汉的统治说成是西汉统治的延 续,维护其合法性;D 项,材料反映了东汉和西汉两个时代的基本史 实,选项只反映出西汉。 5.《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 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D )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解析:A 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B 项,材料反映了天地、父子、养育、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 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C 项,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 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D 项,从材料中 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 观念。 6.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治法律制度上, “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 顽,好勇斗狠,欺上惘下,“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表明 ( A ) 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 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 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 D.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解析:材料表明汉初奉行黄老思想,但无法解决民间陋俗犹存的 问题。这说明时代需要汉朝统治者变革统治思想,变“无为”为“有 为”,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和经济状况,排除 B、C 两项。 “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7.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以 “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这表明汉代 ( D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天人感应思想得以巩固 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解析:汉代皇帝大都以“孝”为谥号,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 治天下,以巩固统治,故选 D 项。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 则、宗族法规等,与材料显然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主题反映的是 皇帝谥号而没有反映出社会伦理问题,排除 B 项。天人感应思想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 8.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D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解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 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 家败亡,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所以选 D 项。A、B、C 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9.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 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B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 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走向教主化、神学化、宗教化。 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学的“仁政”思想,这 主要表现在( D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 “仁政”,C 项只是体现了君权神授,没有体现“仁政”思想,A 项 是孟子思想,B 项是荀子思想,D 项则体现了“仁政”。 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 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C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 物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需要,①错误;他的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④错误。 故选 C 项。 12.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 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 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 D ) 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 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 C.皇帝个人的好恶 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 解析: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 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 想控制,努力实现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 有何意义?(8 分) 材料二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故 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 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2)该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 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10 分) 材料三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 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 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 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 神文明建设中去。 (3)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 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 由。(8 分)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国 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 “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 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天,将“仁义礼智 信”纳入教材,吸收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4.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 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 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 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 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 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 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 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 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 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 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产生的政治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6 分)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 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①(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消极)造成暴政, 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