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0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评估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评估六 测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孙中山 1924 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 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 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 同之处在于( A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为核心 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 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 “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 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2.《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 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解析:根据题干《宣言》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 1924 年 1 月 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结合所学可知,辛 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在《宣言》之前,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B 项;A、C、D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1894 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 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 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 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B )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 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 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体现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主 义思想,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 A 项;材料主张“合汉、满、 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 C 项;D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4.孙中山曾说:“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 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 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这说明孙中山( B )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C.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D.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解析:“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体现 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特点,主要是推翻清朝统治,B 项正确;A 项是新 三民主义目标;C 项属于民生主义;D 项是民主革命纲领。 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 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 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 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 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 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C ) A.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B.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从孙中山的做法可以看出,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 有一定的弊端的,为了避免中国出现这些问题,他也做出了一定的努 力和调整,故本题选择 C 项。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吸收;B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 项错在“完全”二字。 6.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 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 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 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 读不准确的是( C )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 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 两项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 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 B 项解读正确;C 项解读不正确,三 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因此本题选择 C 项。 7.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 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 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 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解析:“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 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 也已。”体现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即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要防微 杜渐,A 项符合民生主义主张,故选 A 项;B、C 两项不是材料的主 旨,排除;D 项表述错误,排除。 8.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 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 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 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 一步。”由此可见( C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 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 义,故本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 民生主义,因此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 因此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 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 D 项错误。 9.1924 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 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 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据此可知,孙中山( D )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解析: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 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 因素,D 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 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主 制度来源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哲学源于中国,B 项错误;材料并 没有说明明确反帝思想,C 项错误。 10.陈旭麓先生认为,20 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 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立宪派主张 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 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 A 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 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 B 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 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 C 项错误;无论民 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 没有优劣之分。故 D 项错误。 11.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 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 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 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D )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解析:“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 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 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 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 D 项而排除 A、C 两项; 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 B 项不符合史实。 12.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 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 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 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B ) 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解析: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是看在太平天国反清的目标 与自己一致,这属于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只知有民族, 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是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 民主而言,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这是强调政治民主,属于现代化史 观的范畴,故选 B 项;A、C、D 三项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13.1896 年译成的《天演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20 年孙中山则说:“人类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 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 仁义者,互助之用也。”据此可知孙中山( D ) A.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 B.认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C.仍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已经关注到进化论的弊端 解析:材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反映了孙中山对进化论的弊 端的批判,主张人类社会互助,故 D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孙中 山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西文 化间的差异,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孙中山推崇儒家的政治 理想,故 C 项错误。 14.1924 年 11 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 “允许脑力和体力劳动者组织工会,工会在其范围 内,有言论、出版及办理教育事业之自由”“工会在 必要时,得根据会员之多数决议,宣告罢工等”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级有成立工会和享有言 论、出版、罢工等自由,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 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A 项正 确。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 B 项。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孙中山三民主 义得到新发展,排除 C 项。D 项说法错误,孙中山的政策有利于团 结工人阶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排除。 15.《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 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 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C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解析: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 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与 民生主义的目标类似。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 16.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D )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 学习外国利器,欲学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 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革命必先反满反清, 其清廷已蜕变为“洋 习外国利器,则莫如 觅制器之器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 天下之治 人之走狗”,焉可保 狗护狗而不打狗乎 A. 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图中分别反映了洋务派主张、维新派主张和革命派的主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派别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主 张,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 D 项正确;洋务派不反对专制统治, 故 A 项错误;三个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故 B 项错误;洋务派不主 张发展资本主义,故 C 项错误。 17.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 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 一观点的是( A )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 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 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 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解析: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 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 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 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 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 项正确;两人 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 项错误;毛泽东义利 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 C 项;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 的,D 项错误。 19.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地主权力 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 归农会’,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这反映了 ( C ) A.乡村民众注重政治追求 B.土地革命推动基础政治建设 C.中共关注政权构建,动员农民革命 D.农民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从材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切权力归农 会”“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可以看出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 员农民革命,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乡村的权力改造,不是民 众的政治追求,故 A 项排除;土地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运动的作用,故 D 项排除。 20.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1979 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 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 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 年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 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 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 1979 年,“文革”指的是 1966~1976 年,故 A 项错误;1984 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 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 1979 年到 1992 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 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 C 项正确;2008 年我国初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 21.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 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 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 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 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这反映了 ( B ) 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 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并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 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而不是中共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思想提出于 1924 年,抗战开始于 1931 年,解放 战争开始于 1945 年,故 C、D 两项错误。 22.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 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 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D )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 关于依法办事的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故答案为 D 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共同纲领》和宪法,排除 A 项; B 项不符合史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排除;中国特 色的法律体系形成是在 21 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C 项。 23.“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 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 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 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 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 )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解析: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 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 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 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延安整风运 动,排除;C 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D 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排除。 24.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 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 取城市”的道路,30 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 年代邓小 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D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显然不符合 A 项的表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优劣之分,B 项排除;C 项强 调个人的作用,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不能反映问题的实 质,可排除;只有 D 项才反映上述事件的共性,即都体现了实事求 是的思想。 25.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 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D )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8 年”以及图中的文字“解 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说明该漫画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故答案为 D 项。A 项发生在 1958 年,B 项是 1992 年,C 项是 1978 年 12 月,排 除 A、B、C 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6 分, 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变的矛头主要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 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运动。晚清最 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 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 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整体而言,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 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也没有做好在中国建立起像美国 这样的一个共和国的准备。虽然他们既有笔杆子,也有理论家,也有 和立宪派、保皇党的论战,但他们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细密的筹划。 至于说启蒙,其实他们的政治启蒙还不如立宪派做得持久深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 特点及其成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并 对此作简要评述。(10 分) 答案:(1)特点: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成因:晚清政府的腐朽 统治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甲午战败后中国民众民族 意识的觉醒。 (2)不足:革命的筹划不严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未充 分发动群众)。评述:革命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 的原因之一,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 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计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 中国民主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辛亥革 命存在的不足,需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1)第一小问,“晚清 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甲午战败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2)第 一小问,“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革命的筹划不严 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 命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其体现了资 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计 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TIME》(《时代周刊》)杂志创立于 1923 年,是美国三大 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常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 件进行跟踪报道。作为一个全球性新闻刊物,《时代周刊》一直持续 对中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时代周刊》共一百三十多次将中国 人作为该刊物的封面人物。其中,邓小平先后八次登上《时代》封面, 而且有三次是连续的,分别是 1978 年 12 月、1979 年 1 月、1979 年 2 月。 1978 年 12 月 25 日 1979 年 1 月 1 日 1979 年 2 月 5 日 根据图片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6 分) 答案:示例: 观点: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新时代。 说明:“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世界关注。中国共 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将中国带入新时代。思想上,肯定真理标 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政治上,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科教上,恢复高考制度,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等,将科技教育事业放在 优先地位。外交上,中美建交。 正是这一系列剧变,开启了中国新时代,引起了世界关注中国, 关注邓小平。 (如果答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美建交”等观点,言之 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结合邓小平登上《时代》封面的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后,说明世界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 内国际背景,这一时期邓小平的贡献回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 年 ~1958 年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 码多为 6 位印刷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 联为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59 年 ~1978 年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 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 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 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78 年 ~1990 年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 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 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 7 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 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 年国务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 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1990 年 ~2000 年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 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 7 位升为 9 位。 2000 年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 年签发 的 400 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 年颁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 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 年 5 月启 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 代。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如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 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6 分) 答案:趋势一:护照签发的数量由少变多(护照号码由 6 位到 7 位再到 9 位,签发数量的高潮)。历史原因:80 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 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 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数量有限,护照签发量不大。80 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 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政治上中国逐步实行全方位外交,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对外联系日益增多,涌现了出国热 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趋势二:因私护照所占比重增大。(60、70 年代因私护照几乎为 零,80 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历史原因:80 年代之前我国实 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 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80 年代以来,中 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留学、出 国旅游等日益增多,公民因私出国逐渐增多。 趋势三:护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防伪手段、电子护照)。历 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护照的制作成 本投入也相应增加;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科 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特别是留学、探亲、旅游等因私出 国大潮的涌起,持用伪假护照现象增多,为预防犯罪行为,护照的防 伪手段也应不断提高;为出入境服务更加便捷。 趋势四:护照的管理更加规范。(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停滞、护照 条例、护照法)。历史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重点在发展经济, 各项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导致民主法制 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护照签发数量的增多,护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 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 趋势五:护照的对外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苏联东欧、俄文改 为法文、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历史原因:50 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 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多前往以苏联为首的 东欧国家;70 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 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 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 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60、70 年代因私护 照几乎为零,80 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言之有理即可。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 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 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