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46 KB
  • 2021-10-21 发布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教学计划及合集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 ‎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5‎ ‎9.28---10。4‎ 国庆长假 ‎6‎ ‎6‎ ‎10.5---10。1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6‎ 第二单元测试 ‎7‎ ‎10.12---10。18‎ ‎《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 ‎6‎ ‎8‎ ‎10.18---10。25‎ ‎《秋天》《古代诗歌五首》‎ ‎6‎ ‎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6‎ 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1。8‎ ‎《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 ‎6‎ ‎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6‎ ‎12‎ ‎11.16---11。22‎ 综合性学习 ‎6‎ 第四单元测试 ‎13‎ ‎11.23---11。29‎ ‎《风筝》《散步》《羚羊木雕》‎ ‎6‎ ‎14‎ ‎11.30---12。6‎ ‎《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 ‎6‎ ‎15‎ ‎12.7---12。13‎ 综合性学习 ‎6‎ 第五单元测试 ‎16‎ ‎12.14---12。20‎ ‎《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 ‎6‎ ‎17‎ ‎12.21---12。27‎ ‎《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6‎ 第六单元测试 ‎18‎ ‎12.28---1。3‎ 期末复习 ‎19‎ ‎1.4---1。10‎ 期末复习 ‎20‎ ‎1.11---1。17‎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 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2.重视朗读训练。 ‎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 ‎1.看导语,默读课文。 ‎ ‎2.读一读,写一写。 ‎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 ‎3.朗读。 ‎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1)教师范读。 ‎ ‎(2)各自练习朗读。 ‎ ‎(3)领读。 ‎ ‎(4)齐读。 ‎ ‎4.内容研讨。 ‎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 ‎6.再朗读。 ‎ ‎7.课外作业。 ‎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 有关资料 ‎ 一、作者简介 ‎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 二、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1.导语 ‎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 ‎(2)“导语”补充。 ‎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 ‎2.默读 ‎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 ‎3.复述故事情节 ‎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 ‎4.字词教学 ‎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 ‎5.朗读训练 ‎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 ‎6.课文主旨研讨 ‎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 ‎8.课外作业 ‎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 ‎(1)学习方法指导 ‎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 ‎(2)确定角度 ‎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 评论杰利。 ‎ 评论四个孩子。 ‎ ‎(3)探究问题 ‎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2.语言运用 ‎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 ‎(1)时隔年 ,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 ‎(3) 向 攀爬。 ‎ ‎(4) 有人啜泣。 ‎ ‎(5) 正纳罕 。 ‎ ‎(6)暮色开始四合, 。 ‎ ‎(7)暮色苍茫, 。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 ‎(9)带着 的口气说 。 ‎ ‎(10)我小心翼翼地 。 ‎ ‎(11) 我的信心大增。 ‎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 ‎3.练笔 ‎ ‎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 生命 一、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事例 思考 ‎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 ‎4.朗读。 ‎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1)各自练读。 ‎ ‎(2)点名朗读。 ‎ ‎5.质疑问难。 ‎ ‎6.问题设计与研讨。 ‎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 ‎8.朗读练习。 ‎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 ‎(2) 在 小憩。 ‎ ‎(3) 令我震惊。 ‎ ‎(4) 令我肃然起敬。 ‎ ‎(5) 昂然挺立 。 ‎ ‎(6) 足以擎天撼地。 ‎ ‎(7)我可以 也可以 。 ‎ ‎(8) 庸碌一生。 ‎ ‎(9)我应许 。 ‎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 ‎ ‎10.作业。 ‎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 第一课时 ‎ ‎1.看导语默读课文。 ‎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 ‎3.字词教学。 ‎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 ‎4.朗读训练。 ‎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 ‎5.内容研讨。 ‎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 辅助性问题设计: ‎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 图(略) ‎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 ‎7.布置课外作业。 ‎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 第二课时 ‎ ‎1.交流第一题答案。 ‎ ‎2.交流赏花所得。 ‎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 ‎4.语言揣摩。 ‎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 ‎6.写作学习。 ‎ 启发思考题 ‎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 分题目: ‎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 ‎8.再练朗读。 ‎ ‎9.布置作业。 ‎ ‎(1)练习二 ‎ ‎(2)练习三 ‎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 ‎2.关于疏通文意 ‎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 ‎3.关于内容点拨 ‎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 有关资料 ‎ 一、作者和作品 ‎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 二、译文 ‎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第六课:理想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二、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1.导语。 ‎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 ‎2.默读。 ‎ ‎3.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 ‎4.朗读。 ‎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1)各自练读。 ‎ ‎(2)齐读。 ‎ ‎5.逐节研讨(1~7)。 ‎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 ‎6.作业。 ‎ ‎“研讨与练习”二。 ‎ 第二课时 ‎ ‎1.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 ‎2.继续逐节研讨(8~12)。 ‎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 ‎3.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 ‎4.朗读全诗。 ‎ ‎5.语言运用。 ‎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 ‎ ‎(2) 一 缀连着一 。 ‎ ‎(3) 历史的脊梁骨。 ‎ ‎(4) 海天相吻的弧线。 ‎ ‎(5) 可望而不可即 。 ‎ ‎(6) 折磨着 的心。 ‎ ‎(7) 倔强地反抗着 命运。 ‎ ‎(8) 鬓发早白。 ‎ ‎(9) 洗濯 。 ‎ ‎(10) 绝处逢生。 ‎ ‎(11) 被玷污了。 ‎ ‎(12)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 ‎(13) 碌碌终生。 ‎ ‎6.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 第七课: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 二、教学步骤 ‎ ‎(一)《行道树》 ‎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 ‎ ‎3.朗读。 ‎ ‎4.内容研讨。 ‎ ‎(1)学习方法。 ‎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 ‎(2)质疑与提问。 ‎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 ‎(3)合作研讨。 ‎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 ‎(二)《第一次真好》 ‎ ‎1.默读《第一次真好》。 ‎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 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 ‎3.朗读练习。 ‎ ‎4.内容研讨。 ‎ ‎(1)学习方法引导。 ‎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有些语句有疑难,当然必须探究明白。‎ ‎ (2)合作研讨。 ‎ ‎“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 ‎(3)全班交流与小结。 ‎ ‎(三)语言应用 ‎ ‎(1) 只是一种点缀。 ‎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 ‎ ‎(3) 冉冉升起。 ‎ ‎(4)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 ‎(5)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 ‎(6) 值得低回品味。 ‎ ‎(7)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8) 玲珑剔透。 ‎ ‎(9)第一次看到 ,但觉 。 ‎ ‎(10) 使人回味无穷。 ‎ ‎(11)愿你珍重 。 ‎ ‎(四)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 第八课: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强调理解表述的准确性。 ‎ ‎2.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 二、教学步骤 ‎ ‎1.看导语默读课文。 ‎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 审美风韵闲适窖得失之患泯厄运慧心皎洁心旷神怡归属 ‎ 禀告身世正色 ‎3.朗读。 ‎ ‎4.内容研讨。 ‎ ‎(1)研讨方法: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通过研讨,求得准确的理解。 ‎ ‎(2)问题设计。 ‎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 通过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想想这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 ‎5.语言运用。 ‎ ‎(1) 独具审美的慧心。 ‎ ‎(2) 皎洁的月色。 ‎ ‎(3) 无忧无虑的嬉戏。 ‎ ‎(4) 心旷神怡地 。 ‎ ‎(5) 不愧是 的行家。 ‎ ‎(6) 各具风韵。 ‎ ‎(7) 举世无双。 ‎ ‎(8) 一扫而光。 ‎ ‎(9) 闲适的心情。 ‎ ‎(10) 乌云蔽月 。 ‎ ‎(11) 心痛如割。 ‎ ‎(12) 险象迭生。 ‎ ‎(13) 心未泯。 ‎ ‎6.朗读。 ‎ ‎7.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 第九课: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梳理是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 ‎ ‎2.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二、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1.导语。 ‎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 ‎2.默读。 ‎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 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猝然长逝问心无愧 ‎ ‎4.梳理与把握。 ‎ 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 引导学生梳理。 ‎ 坚忍不拔 ‎ 信心 ‎ 勤奋 ‎ 目标 ‎ 探讨真理 ‎ 献身科学 ‎ 安静 ‎ 不谋利 ‎ 自由 ‎ 克制 ‎ 科学之美 ‎ 一、宗旨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 沉醉于科学之美 ‎ 二、环境 自由 ‎ 安静 ‎ 时间 ‎ 三、工作 目标 ‎ 信心 ‎ 坚忍不拔 ‎ 勤奋努力 ‎ ‎5.问题探究。 ‎ ‎(1)默读质疑。 ‎ 默读时遇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 ‎(2)研讨方式。 ‎ 四人一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 三组代表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 ‎(3)小结质疑与探究的经验。 ‎ ‎6.语言运用。 ‎ ‎(1)无论 任何 ,都 。 ‎ ‎(2) 问心无愧地说:“ ”。 ‎ ‎(3) 执著地、勤奋地 。 ‎ ‎(4) 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 ‎ ‎(5) 致力于 。 ‎ ‎(6) 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 ‎ ‎(7)从 中我获益匪浅。 ‎ ‎(8) 沉醉于 之中。 ‎ ‎(9) 把 视为理所当然。 ‎ ‎(10) 之所以 ,是因为 。 ‎ ‎7.作业。 ‎ 第十课:《论语》十则 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 ‎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 译文 ‎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第三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 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 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1. 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11.春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 感知内容 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 春草图 草报春 ‎ 春花图 花争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 风唱春 颂春 ‎ 春雨图 雨润春 ‎ 迎春图 人迎春 ‎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 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1. 潜心精读 ‎ 问题组 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三. 体验与反思 a) 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b)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1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里。‎ 重点难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拟人、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 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大写,突出一下)‎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②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③ 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样的感情?‎ ⑤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二.研读赏析 1.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① 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②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 ‎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2. 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①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③ 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④ 文中还有那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一.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景色会如此动人?‎ 二.拓展延伸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1.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三.作业 ① 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点。‎ ② 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13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2.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二、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 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 ‎ 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 2.合作探究:‎ ‎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 [讨论明确]‎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后,你除了被那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来历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 2.拓展延伸作业 ‎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 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14秋天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悟 1. 导入新课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惆怅的。但是秋 ‎ 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 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停顿。‎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二. 研读欣赏 1. 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 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个问题 三. 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四.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写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 六.布置作业 1.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 ‎ 15 古代诗歌五首 ‎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 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一.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 讨论明确。‎ ‎ 钱塘湖春行 一.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教学设计 ‎ ‎ 西江月 辛弃疾 一. 导入新课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 乡愁绪,领略到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二.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明确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 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 二.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16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 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 精心导入 1. 同学们,有一首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得分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 感知内容 该诗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三. 研读赏析 1. 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自主探究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②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④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⑤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问题,⑤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1.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2. 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 ①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②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3.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 ‎ ‎ ‎ ‎17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一. 整体感知 1. 出示学习目标。‎ 2. 听读课文,思考:‎ ①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②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究 1.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六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如第三段,把“薄云”分成“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写几个句子?‎ ①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②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三.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几2文章片断等。‎ 五.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18绿色蝈蝈 ‎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 内容。‎ 2.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 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三.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问题组]‎ ‎1.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 课后练习 1. 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 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 自主学习 A. 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三. 研读欣赏,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 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宇航员登月后 做了哪几件事?‎ 3. 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1.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 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 想象一下在登月过程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五.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 ‎ ‎ ‎ ‎20山市 教学目标 1.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 ‎ 一.导入 ‎ 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诗句引入。‎ 二.整体感知 ‎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 ‎ 检查预习,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 教师导读,出示文言文阅读方法 1. 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 ①识记生字词 ②断清句层次 ‎ ③ 朗读按标点 ④难句标出来 2. 逐词逐句,通懂词语 ‎①分析理解词语 ②省略补出翻译 ‎③精读分析理解 ④画批圈点小结 三.自主学习 1. 在学法指导下,用多种方法读。‎ 2. 看注释讲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3. 互相质疑,师点拨。‎ 四. 探究想象 1.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 理?‎ 4. 相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五.拓展练习 1.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起创作风格。‎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描写矛盾,后两篇课文描写家庭亲情,最后一篇文言文描写家庭教育,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风筝》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从童年的游戏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散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浓浓亲情,醉入肺腑。《诗两首》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世说新语》中《咏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谁的语言优,谁的劣,一望而知。《陈太丘与友期》记录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陈纪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这些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要求学生体验文章表现的情感,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可引发学生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判断,发表创见。‎ 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想象世界的作品,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皇帝的新装》是以想象写成,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郭沫若诗两首》短小、精悍、清新、优美。《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晴朗的繁星和满天的夜空,《静夜》描写的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遮住了天河,遮住了星星,月亮也不甚明亮的夜空,前者引起的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是动景,后者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是静景。《女娲造人》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义与扩充。课文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是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寓言四则》包括伊索寓言和两则中国寓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想。‎ 本单元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的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目标 ‎ ‎① 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 学习欣赏神话传说。‎ ‎③ 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 ‎①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 口语表达。‎ ‎③ 想像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 ‎2课时 ‎○课前准备 ‎ ‎①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② 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③ 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教学设计 ‎ 一、导入 ‎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二、故事大王比赛 ‎ ‎① 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 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③ 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 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 ‎① 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 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 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④ 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 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给未来人画像 ‎ ‎① 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 ‎ ‎② 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1)外形设计理念;(2)服饰搭配理念;(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 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 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 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五、活动评价 ‎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六、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关于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及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确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