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15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设计
单 位:
授课年级:5年级
教学设计: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元计划
水平三 五年级
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总体目标:(1)运动参与:在游戏中愉快、积极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篮球活动。
(2)运动技能:通过练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的方法,80%学生能在比赛中运用,20%的学生有意识的做到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但不一定能做准确。
(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篮球运动中,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完成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
课时 内容 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手段、方法 预计练习密度与强度
1
⑴复习原地双
手胸前传、接
球
⑵横向移动传
接球
重点与难点:
传、接球动作
正确、熟练;
传球路线、落
点合理
⑴改进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体验行进
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
⑵能初步做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
作。
⑶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⑴运用“跟我做”的游戏引入,激发练习兴趣。
⑵两人一组,多形式传、接球练习
⑶教师讲解示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
(4)组织模仿练习,然后做两人一组的横向移动传
接球练习。
较大
2
⑴跨步接球、
迈步传球的练
习
重点与难点:
跑动中跨步接
球、迈步传球;
动作的衔接配
合
⑴知道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动作方法。
⑵基本掌握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动作要领,
提升学生对篮球的控制能力。
⑶体会跑动中传接球
⑴游戏引入,熟悉球性、课课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⑵教师提问:
A、跑动中传接球和原地传接球的区别?
B、如何在跑动中传接球?
⑶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在练习中体验,小组交流。
⑷教师总结,组织学生再次练习。
较大
3 ⑴传跑练习
(2)两人行进
间滑步双手胸
重点与难点:
接准、传稳;
跨步接球,迈
(1)通过练习,100%的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
动,乐于参加多种形式的练习,对球性的认知
有所提高,能积极完成传、接球动作
⑴熟悉球性、课课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⑵两人一组,小组合作练习。
⑶小组展示,教师点评,比赛。
较大
前传、接球
(3)游 戏:
仰卧传球接力
步传球的衔接
配合
(2)通过行进间传、接球练习,80%的学生能
做出正确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
并做到传球准确,20%的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
够完成。
(3)通过“仰卧传球接力”游戏,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意识,乐于交流与合作,并能遵守游
戏规则。
4 ⑴2人直线行
进间双手胸前
传、接球
(2)传接球比
赛
重点与难点:
传球方向准确
性;运球与传
球的结合
(1)在两人及以上的配合中,60%的学生熟练
运用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40%的学
生能做出动作。
(2)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
(3)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⑴熟悉球性、课课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2)学生分组练习
(3)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4)教师讲解与示范比赛的规则与方法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并及时调控。
较大
5 (1)传接球
综合练习
(2)规则讲
解
(3)3对 3比
赛
重点与难点:
传接球的运
用;带球走和
非法运球规则
的理解与判
别。
(1)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技术动作的方法,80%学生能在比赛中运用,20%
的学生有意识的做到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但不一定能做准确。
(2)全班学生知道简单的篮球赛规则。
(3)全班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积极参与比赛。
(1)熟悉球性、课课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2)学生自主练习。
(3)教师点评,集中讲解简单的篮球规则。
(4)请优秀示范、教师再一次讲解。
(5)组织学生进行 3对 3的篮球比赛。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三课时计划
(一)课时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练习,100%的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乐于参加多种形式的练习,对球性的认知有所提高,能积极完成传、接球动作。
2、运动技能:通过行进间直线传、接球练习,80%的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并做到传球准确,20%的学生在老师的提
示下能够完成。
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仰卧传球接力”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乐于交流与合作,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二)教材内容: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三)重难点及分析:
1、教学重点:接准、传稳 。
2、教学难点: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衔接配合。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采用激励式、示范讲解式、分层教学等方法提升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传、接球技术。
2、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从球性球感练习,到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课课练,到两人一组合作练习,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行进
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
(五)教学流程:流程图
开始部分:球性球
感练习开课。
基本部分:行进间
双手胸前传、接球
结束部分:师生共同拉伸放松,
同时进行本节课总结。
2、传、跑练习
3、两人行进间滑步双手
胸前传接球
1、原地双手胸前传、
接球课课练
(六)创新点阐释:
1、分层教学:按能力分层,在练习中,能力较强的学生穿上绿色背心,传接球的练习远度与其他同学有所区别。
2、游戏“仰卧传球接力”: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七)运动负荷:预计强度:中大。练习密度:60——70%;平均心率 130——140 次/分
(八)场地安排:利用一块篮球场。
(九)安全措施:(1)课前检查场地,询问学生身体情况,妥善安排见习生。
(2)检查着装,避免有不安全的隐患。
(3)强调安全,提醒学生有序活动,相互避让,以免受伤。
4、游戏:仰卧传球接力
教授年级:5年级
课时:5-3
教学内容: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练习,100%的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乐于参加多种形式的练习,对球性的认知有所提高,能积极完成传、接球动作。
2、运动技能:通过行进间直线传、接球练习,80%的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并做到传球准确,20%的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够完成。
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仰卧传球接力”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乐于交流与合作,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教材重点:传准、接稳 2、难点:跨步接球,迈步传球的衔接配合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形式及要求 时间安排
开始部分 1、操场集合
1、以最短时间成两列横队队形集合
2、师生问好
3、认真听本次课的安排
1、组织学生集合,观察学生状态,表扬表现好
的学生,检查着装
2、师生问好
3、讲解本次课主要练习内容
要求:快、静、齐
2′
准备部分
1、球性球感练
习
1、观察老师动作,跟老师,做动作,
大胆模仿
1、教师带领学生做球性球感练习
(1)拨球 (2)腰间绕球 (3)弓步绕球
(4)原地抛接球 (5)体前推滚球
2、表扬、评价学生动作
要求:①活动范围为篮球内
②活动过程中,保持安全距离
8′
基本部分
1、“原地双手
胸前传、接球”
课课练
2、传、跑练习
1、迅速踩点集合
2、学生认真听练习要求,动作准确,
两人一组,按要求积极参与练习
3、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观看示范
4、学生动作准确,两人一组,按要求
1、组织调队
2、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原地胸前传、接球练习,
计时传接球 10 秒、20 秒、30 秒
3、教师讲解、示范传、跑球练习方法
要求:
①传球动作正确、力度合适
②传球方向准
要求;
①场上的每一个标志碟都是一个家
②遇到队友安全避让
25′
3、2 人行进间
滑步双手胸前
传、接球
4、游戏:仰卧
传球接力
积极参与练习
5、学生认真听评价
6、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观看示范
7、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参与直线行进
间传、接球
8、观看同学示范、为同学鼓掌加油,
按要求练习
9、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11、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遵守游戏规则
4、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巡视学生动作
5、教师点评学生练习
6、教师讲解、示范 2 人行进间滑步双手胸前传、
接球方法
要求:
①滑步中传球到位、力度合适、接球稳
②迈步传球,跨步主动接球
7、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①集体练习
②自由练习
③根据学生能力,增加传球距离,进行分
层练习
8、教师巡视学生动作,评价学生动作,请优秀
学生示范,组织学生再次练习
9、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
要求:
①传球快速、接球稳
②遵守游戏规则
③球掉了,快速捡回,从掉球点重新出发
11、组织学生游戏,及时调控,巡视学生安全,
评价学生
①是否做到跑动中传接球、不走步
②遵守规则的意识
要求:
①运球时注意避让同伴
②运球时尽量将球控制在体侧,球
掉了最快速度捡回来
要求:
①防守积极、动作幅度小
②传、接球动作准确
③球掉了,快速捡回,从起点排队
重新出发
结束部分
1、放松、拉伸
2、总结
1. 散点集合
2. 玩“打气球”游戏放松
3. 相互交流,进行总结
4. 下课
1. 组织集合
2. 带领学生玩“打气球”游戏放松
3. 总结
4. 宣布下课
要求:积极放松,认真牵拉
5′
场地
器材
篮球场一块、标志碟、音响、篮球 20 个、
平均
心率
130——135 次/分
练习
密度
30——40%
安全
措施
1、课前检查场地,询问学生身体情况,妥善安排见习生。
2、检查着装,避免有不安全的隐患。
3、强调安全,提醒学生有序活动,相互避让,以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