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2-02-12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草原》教案 (6)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把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写下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他在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景和情,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晒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我播放课件《草原》。相机问学生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爱草原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课题。‎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优美的视频引入,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使学生产生新鲜有趣、愉悦、美好的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初读,揭示探究主题 ‎1.请同学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带画面的课件)。听完之后,提出“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课文用哪句话概括出来了?——引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引导说说什么是“何忍别”(不忍心道别)。‎ ‎2、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学生的回答大多在蒙古人热情、草原风景美这些方面,于是我相机提出2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初读课文,抓住中心句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探究第一个问题。‎ ‎1、大屏幕出示这个问题:这是( )的草原。‎ ‎2、同时播放课件:草原风景图。之后请同学说看过的感受: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草原?‎ ‎3、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然后美美地读一读。‎ ‎4、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相机追问:如果现在让你填空,你会填什么?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子。(板书: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我点明这是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而并不茫茫”是因为草原虽然是“一碧千里”,但并不空洞,这里是有生机的,请同学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学生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无边的绿毯”来比喻草原,用“白色的大花”来比喻羊群。②体会“绣”的巧妙用法。③拓展训练,发展语言:同学们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 )。(好处:鼓励想象,点燃学生灵动的思维)‎ 学生继续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看似随意,但我会引导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草原的美。比如说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我会引导再欣赏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小丘的形状,抓住“渲染”“勾勒”理解小丘的“柔美”;引导学生通过“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想象“草原无边无际,天地交接,体会情操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的画面,感受那种境界带来的舒服,美妙。(通过个人读、有感情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通过品味文字感受草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美)。‎ ‎5、此时提出:我们就站在这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你最想干什么?‎ ‎6、顺势引读: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学生接着读):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学生接着读)好像回味着草原无穷的乐趣。(我认为,教师真切深刻的引读,恰到好处地为学生体验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 同时我会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7、你们喜欢草原吗?带着我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之后,我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背/读第一自然段。这一配乐背诵,不仅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的美丽画卷,激发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探究第二个问题 ‎ 导语:草原是这么的美丽,那草原上的人民又是怎样的?播放课件:这是( )草原人?课文哪些内容写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用心地读二到四段, 把体现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的词句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 3、同学们汇报所找到的相关内容时,我会相机引导学生交流:‎ ‎①“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客的?哪些词看出他们的“热情好客”?‎ ‎②客人接到了,在蒙古包外,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呢?我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通过要求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这两个“再”,感受到草原人的热情。(我认为,虽然动作简单,但是,表演是学生内化语言的外化表现。学生在表演中推敲语言、感悟文本,可以更好地得到情感的熏陶。)‎ ‎ 5、“我们”到了蒙古包,他们又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 当学生们交流汇报主人招待客人的语句时,我会相机播放一组蒙古族人民活动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说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如:‎ ‎1.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边,女人坐东边。(就坐的习惯)‎ ‎2.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是对主人不敬。(请喝奶茶的习俗)‎ ‎3. 蒙古人视酒为食品的精华,朋友见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传统礼节。(敬酒的习惯)‎ ‎4.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唱歌)‎ ‎5.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摔跤)‎ ‎6.套马:绳索套马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原为牧民放牧时约束马匹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在草原生存的必备本领。比赛时,选一烈性难驯的马,先令其疾驰。参赛的成群骑手,手持打有活结的绳索,骑马紧追,到一定距离,抛出绳索套马,以先套准并能束住烈马者为胜。(套马)‎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视觉效果。而且自读感悟,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了解到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自主交流汇报,我认为,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同时也能落实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的目标。)‎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 1.是啊,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 ‎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地表达出来,既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也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客人们“何忍别”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 ‎ 1.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阅读草原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 ‎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 ‎ 草原 景美: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人美:热情好客 蒙汉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民族团结 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