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理化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六、选择题(共20分)
27.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黄瓜榨汁 C.菜刀生锈 D.玻璃破碎
28. 常见的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Ag B.Zn C.Al D.Cu
2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30.氯化钴(CoCl2)试纸常用来检验水是否存在,其中钴(Co)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1 C.-2 D.-1
31.胃酸能帮助消化,但过多的胃酸会危害健康。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A.NaCl B.Al(OH)3 C.CaO D.NaOH
32. 镁带能在CO2气体中燃烧:2Mg+CO22MgO+C,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Mg B. CO2 C. MgO D.C
33.用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代表氧原子。表示氧化物分子的是
3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胆铜法冶炼铜的国家,冶炼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主要反应是:
Fe+CuSO4Cu+FeSO4 。该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5. 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应名称均书写正确的是
A.Fe(OH)2:氢氧化铁 B.Hg:氦
C.K2CO3:碳酸钾 D.NH4Cl:氯化氨
36. 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37. 氧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变化是
A. 4P+5O22P2O5 B. H2+CuO Cu+H2O
C. Fe2O3+6HCl2FeCl3+3H2O D.2KClO3 2KCl+3O2↑
38.最近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价值的N4分子。有关N4说法正确的是
A.N4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 B.N4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物
C.1个N4分子由2个N2分子构成 D.1molN4约含6.02×1023个氮原子
39.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40.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CuO +H2OCu(OH)2
B.2NaOH +CuSO4Na2SO4+Cu(OH)2↓
C.4Fe+3O22Fe2O3
D.Mg+HClMgCl2+H2↑
41.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是一项实验基本技能。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2.9gNaCl固体
B.用10mL量筒量取8.3mL蒸馏水
C.向50mL小烧杯中倒入约20mL蒸馏水
D.用pH试纸(即广泛pH试纸)测得某盐酸的pH为2.5
42.粗盐提纯实验中,搭建蒸发装置时,下述操作中应首先进行的是
A.放置酒精灯 B.固定铁圈位置
C.点燃酒精灯 D.将蒸发皿放置在铁圈上
43.常温常压下在实验室收集NH3(气体),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息是
A.NH3的密度 B.NH3在水中的溶解性
C.空气的密度 D.NH3的质量
44. 能用于实验室制取H2,并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是
45. 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 NaOH HCl H2SO4 B. HCl KNO3 Na2CO3 Na2SO4
C.AgNO3 HCl NaCl HNO3 D. BaCl2 Na2SO4 Na2CO3 HCl
46.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象是
七、填空题(共19分)
47.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①在世博会开幕式上举行了上海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一次焰火表演,光彩夺目的焰火离不开多种元素的焰色反应,其中钠元素的焰色呈______________色。
②世博园区内使用电动车,有效减少了CO2、SO2、CO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__,会造成酸雨的是________,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的是_______。
③世博园区内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________作用;用紫外线代替氯气对水进行处理,其作用是_________。
④世博会上所使用的饭盒、胸卡、证件等都用可完全降解的“玉米塑料”制成,制作的第一步是将玉米发酵制得乳酸(C3H6O3)。乳酸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48. 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g/100g水。
②t2℃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__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
④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b、c、d四个点时,溶液中甲的质量分
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d= b >a Ⅱ.c=d >a= b Ⅲ.c>a>b= d Ⅳ.c>a= b>d
49.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 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 ,pH 小于7。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过量。
②方案二: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___(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_______次。
八、简答题(共21分)
50. ①科学家用通电的方法使水分解,从而证明了水的组成。
把水注入水电解器装置甲中,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a管中的
电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b管中产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用点燃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开活塞
Ⅱ.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开活塞
Ⅲ.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尖嘴上方,慢慢打开活塞
②科学家还用点燃氢气,证明燃烧产物的方法,证实了水的组成。
如果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直接缓缓地通过装有足量无水硫酸铜
的仪器c,在导管口d处点燃,然后把盛有冷水的烧杯置于如下图所示的位置。
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加快电解的速度,可先向水里加入少量H2SO4,混匀后注入水电解装置。
①H2SO4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
②若水电解装置中盛有4.82%的H2SO4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水的质量减少了3.6g。(已知通电时H2SO4不发生变化,其他损失忽略不计。)
Ⅰ.计算生成O2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Ⅱ.此时溶液中溶质H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52. 下图是利用CO、CO2混合气体中的CO还原CuO的实验示意图。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乙装置中应该用酒精灯的_______焰加热。
②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装置的仪器b中黑色粉末变红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过程中,丙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结束后,要从甲装置的混合溶液中回收得到较纯净的NaOH固体。
资料显示,在不同温度下NaOH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64
85
138
203
285
376
利用实验室的试剂和条件,实验步骤如下(其中Ⅰ、Ⅱ、Ⅲ为实验操作):
请具体填写试剂A的化学式以及实验操作Ⅰ、Ⅱ、Ⅲ的名称。
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名称:Ⅰ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 Ⅲ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