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1.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 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解析: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
1.(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
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
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长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试图能力。纯茶园物种数最少,其生态系统的营
养结构最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最差一旦出现害虫,害虫数量都是爆发性的增长,A 错;
而 C 项梨茶间作园在 6 月份物种数最多此时它营养结构最复杂,C 正确。图中只表示 10 月
份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无法得知种群密度,B 错;茶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
必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 错。
2.(2012 全国新课程)32.(8 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
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
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
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
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 3 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 2 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
抛出 2 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 1 个项圈和 1 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
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
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
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解析】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
引入了模拟实验,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以“鹿
角效应”为探究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
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
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3)假说内
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
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 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
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2 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
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1 个项圈和 1 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
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
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应当“相同”。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3(2012 广东)27、(16 分)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
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
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
示,a~e 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
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
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 9)。图中显示,罗非
鱼种群在 a~b 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 最可能是在
___________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 FNE 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
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
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
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 b 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
所以,最可能是在 b 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 K2 附近波动。
(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不是关系: ,藻毒
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4.(2012 天津)9.(11 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
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
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
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 ATP 含量
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 1、P2 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 P1 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 P1 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
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答案:(1)磷脂 ADP+Pi+能量->ATP
(2)自然选择
(3)B
(4)浮游动物->分解者
分解者->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分解者
解析:第 1 小题考点基础,考核发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和 ATP 生成反应式。
第 2 小题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高浓度环境植物动物均难以生存
第 3 小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分析有利和非有利因素。若水体中溶氧较高,
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
5.(2012 江苏)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
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_。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
条件下 2010 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
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
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
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
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
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
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
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生态环境的保护
6.(2012 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CD
【解析】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
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各个种群之间的
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
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
低,D正确。[
7.(2012 山东)26. (8 分)右图中,曲线Ⅰ、Ⅱ、
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
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
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
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
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
变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
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
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
生态系统的 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 世纪以来,世
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
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的实质。
(1)图形主要涉及“J”型增长和“S”型增长以及 K 值变化。环境容纳量 K 值会随环境改
变而变化,环境破坏越严重,K 值就会越小。因此栖息地破坏程度较轻时,K 值变化较小的
为曲线Ⅰ;曲线ⅢK 值趋近于零,因此栖息地破坏严重,不宜采取就地保护;图中阴影表明
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短缺,空间有限),生存斗争激烈,出现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变化,实质
可能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指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可存在相同
的食物来源,因此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该营养级某种生物减少,流向该种生物的能量
就会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就会增加。
(3)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图中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
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4)“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 Nt=N0λt,N0 为起始数量,无法改变,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
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通过合理计划生育等方式使其降低,从而使人口数量 Nt 减少,实
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 高考文科数学分类解析立体几何2021-05-1331页
- 山东省名校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一2021-05-1314页
-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2021-05-1310页
-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精品物理题库曲线2021-05-1340页
- 2020版高考英语 Unit 3 Computers(2021-05-139页
-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解析生物的变异2021-05-137页
- 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加详细解析2021-05-1318页
- 2019高考英语二轮阅读理解精选专练2021-05-136页
- 2020高考数学三轮冲刺 专题 离散型2021-05-1315页
- 完胜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训练完形填空2021-05-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