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版)
【考纲要求】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真题回顾】(2011·浙江文综·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常有涉及,反映了高考逐渐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社会习俗、社交礼仪、婚姻习俗的发展变化是考查的主要角度,特别是婚姻习俗的考查尤为重要。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婚姻习俗为重点,要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并能够把社会生活变迁与各种社会运动相联系。
【变式达标】
1.(2012·江苏单科·T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6.(2013·安徽大联考)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
,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来源:学|科|网Z|X|X|K]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对应考点】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旧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在沿海大城市出现,以花园洋房为主。
(2)新中国
①改革开改后,着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②人们的观念由吃饱向吃好转变。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状况改善。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来源:学科网]
(2)主要表现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剪辫放足,但农村陋习难改。
③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
④在一些大城市中,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婚姻自由的现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核心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真题回顾】1. (2010·天津文综·T7)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2.(2010·福建文综·T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交通、通讯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高考中,该考点常有涉及。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近代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是近几年高考中的热点,特别是通讯和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新材料或图文等形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近代交通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电报、电话、广告等通讯传媒的发展仍是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要联系现代生活变化,综合掌握。
【变式达标】
1.(2013·黄山联考)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来源:学*科*网Z*X*X*K]
A.①④ B ②③ C.③④ D.①②
2.(2013·山西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人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3.(2013·南通一中测试)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应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对应考点】
1.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交通
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通车,此后中国铁路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通讯[来源:Zxxk.Com]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⑧电话: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2.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逐渐增多。
(2)影视
①1905年,中国人自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②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
③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二、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十二 材料解析题(影响意义类)
【题型特点】
影响意义型解析题,是从设问角度来划分的试题类型,指的是考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影响、意义的分析问答题。设问角度一般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例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方法总结】影响意义类材料解析题解答要注意设问和解答的角度。方法一般从三个角度分析。
1.第一种角度[来源:Z*xx*k.Com]
①历史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积极的)。
②意义: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
2.第二种角度:意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社会+……。
①政治、文化意义=事件性质+过去的影响+未来的影响+世界(国际格局)+……。
②经济意义=经济事件的背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经济措施的不同角度影响(地域范围)+……。
3.第三种角度
①重要战争的意义=战争性质+对参战双方的影响+对政治格局+对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中国重大的革命运动的意义=性质(斗争目标、阶级属性、斗争形式)+特点+影响(积极影响或历史功绩)+……。
③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对本国的政治影响(推翻什么统治或确立什么制度、扫除了怎样的障碍)+对本国的经济发展的促进(促进本国资本主义或者工业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积极的)+特点……。
④重要政策措施、历史文献(包括条约)、会议类型的历史意义:主要结合背景,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历史意义。如主要内容的意义、指出什么道路或者方向、对某一方面的积极作用、深远的历史意义等。
【跟踪训练】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