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1-06-03 发布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4_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 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 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 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 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 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 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 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 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 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 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 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 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 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 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 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 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 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 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 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 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 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 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 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 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 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 的势头程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 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 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 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 的结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 济发展区域。 【答案】 1.C 2.A 3.C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 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 是荒谬的。正因为 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 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 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 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 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 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 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 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 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 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 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 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 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 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 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 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 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 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 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 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 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 个字,10 件事物,6 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 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 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 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 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 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 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 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 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 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 示事物的本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 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 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 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 不又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答案】 4.A 5.B 6.A 6.本题考查对观点的正确把握。“更要追求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错,作者的观点是执着于逻辑思 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难以有重大创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 林 木 目前中国画界有个悖论让人十分好奇。一方面,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的倡导不绝于耳,另一方面, 写意画早已陷入困境。 目前的一些展览,工笔画的参展及获奖作品数量绝对在写意画之上。又如在面对现实的一些创作领域, 大写意更显尴尬。20 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历次批判,其实矛头主要是冲着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去的。不论康 有为、鲁迅还是徐悲鸿们,批评的都是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而对工笔画不仅没批评,评价还很高, 尤其对以宋画为代表的中国院体工笔画系统反倒有极好印象。不仅当时的中国知识精英是如此看,国外的 学者也这样看。 正因为写意画目前的窘境,所以倡导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一些强势人物 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倡导,更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现象。 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如写 意画就是“写”,而“写”就是“以书入画”, “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线条入画,尤其是以行草书入画。不仅当以如此线条入画,还当以水墨为之。这 样,大写意画语言的套路就定型了: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写 意尤其是大写意当然还不能画得太实,必须简。岂不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么?八大山人已是榜 样之榜样,你还敢画实画繁么?于是简笔造型是又一套路,一些大写意画家画得儿童画一般,技巧全无。 写意画还有题材套路,其中又以传统文人画之“四君子”梅兰竹菊为千年不易之“母题”。千年以来,成 千上万的画家迷恋简笔造型,画同样已成套路的相似性的题材相同的母题,怎么可能不相似不雷同!就算 是龙虾珍贵,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吃倒味!今天的水墨大写意就好像是我们国画界的“龙虾”! 画界吃腻了“龙虾”时,当代工笔画横空出世: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儿童 似的简笔造型,我则严谨的写生写实;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 活;你用单纯至极的水墨,我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 感……倡导写意画的人总把写意或大写意当成中国画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倡导总是义正词严。对中国绘画 来说,通过主观表达的需要主观化地改造对象以应表达的“意象”才是中国绘画体系的核心。这样,宫廷 表达的富贵意象成为院体画工笔画,宗教表达的神圣意象成为宗教画,民间表达的吉祥意象成为民间画, 文人表达的超然意象成为文人画……各路数的传统绘画中还可再分一些绘画类型,如此看来,把大写意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把大写意精神标榜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既不合情理,亦不合史实。“写意” 之前中国就没有艺术精神? 写意困境如此,水墨大写意就没有出路了?当然不是。当代画坛仍有不少突破常格以写意或大写意名 世的优秀画家。既然上述关于写意的套路成了障碍,但写意的内涵,那种狂放、那种力量、那种无所拘束 一往无前的精神气势不可以发扬光大吗?笔者在贾浩义的画册中还能看到他早年用过、今天还在流行甚至 倡导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形很准,笔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对中国意象本质的哲理探索、对写意内在精 神的深入把握、对写意语言的自由转换,一如今天画坛绝大多数写意画家那样,能有今天风格独特而备受 称赞的老甲吗? (选自《中国文化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年以来,包括徐悲鸿在内的大家对中国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写意画上,而对工笔画却持不仅不批 评且赞赏有加的态度。 B.“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言下之意是写意 画还是要画得简一些。 C.大部分画家均存在一种观点,写意或大写意应当成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这部分画家总是义正词严地为 之呐喊与欢呼。 D.用严谨的写生写实,画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采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体现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这是当 代工笔画的一 些特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同的套路,相似的题材,那些重点画“梅、兰、竹、菊”的写意画和重点画“龙虾”的国画,都陷入 了绘画的困境之中。 B.“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非八大山人提出的观点,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 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 C.作者列出“工笔画”“宗教画”“民间画”“文人画”等例子,表明作者并不认同大写意为中国绘画的 核心绘画,大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观点。 D.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拓宽写意画的惯常套路,突破常格,不断加强对写意本质的探索, 把握写意的内在精神,将写意语言自由转换。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如何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待这种窘境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联。 B.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的话,这话是针对写 意画来说的,并且是在批评写意画。 C. 文中的老甲,即贾浩义,当代著名大写意水墨画家,有着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风格独特而备受 称赞,有别于一般的写意画家。 D. 一些强势人物对大写意画的大力倡导,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客观上也就造成了 目前写意画的窘境。 【答案】 7.C 8.A 9.D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