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二 单 元
第
5
课
《
张中丞传
》
后叙
【
助读链接
】
一、背景回放
追记英雄事迹彰显正义
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
安庆绪
(
安禄山之子
)
部将
尹子奇率领十三万大军攻睢阳
,
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
坚守数月
,
终因粮尽兵绝
,
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
六人殉国
,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
,
不屈而死。睢阳保卫
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
,
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
产
,
为唐军积蓄力量
,
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因而
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
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
为开脱自己的罪过
,
为
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
,
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
一起
,
散布流言
,
诋毁张、许等人。说他们不该困守孤城
,
使百姓遭殃。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
《
张巡传
》
来纪念张巡。但是没有为许远、雷万春等人作传。
韩愈对污蔑张、许等人的行为深恶痛绝
,
又因为他有希望改革朝政
,
重振大唐雄风
,
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
,
所以于元和二年
(807),
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文体知识
序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
,
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
,
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
,
一般放在书前
,
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
,
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
,
一般放在书后。
三、文化常识
古代的审计监察官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
,
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
,
一称御史丞
,
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
,
外督部刺史
,
内领侍御史
,
受公卿奏事
,
举劾按章。东汉以后
,
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
统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
,
指挥他们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账簿等
,
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
微言大义
韩愈名言警句
1.
读书患不多
,
思义患不明
;
患足已不学
,
既学患不行。
2.
业精于勤
,
荒于嬉
;
行成于思
,
毁于随。
3.
蚍蜉撼大树
,
可笑不自量。
4.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5.
少年乐新知
,
衰暮思故友。
【
初读思考
】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文章第
1
段是引子
,
借评论李翰的
《
张巡传
》
交代了
本文写作的缘起。
B.
文章先后否定了许远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许远与责
巡、远二公死守危城的错误观点。
C.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兵不成
,
想投降敌人
,
以便找机会报贺兰进明见死不救之仇。
D.
文章最后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
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
主次分明。
【
解析
】
选
C
。“想投降敌人
,
以便找机会报贺兰进明见死不救之仇”于文无据。
2.“
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
韩愈为什么要写
《
张中丞传
》
后叙
?
答案
:
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因为作者认为
《
张巡传
》
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
,
所以写
“
后叙
”
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做出补充。
一、阅读课文
1
、
2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
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
,
得李翰所为
《
张巡传
》
。翰以文章自名
,
为此传颇详密
,
然尚恨有阙者
:
不为许远立传
,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
开门纳巡
,
位本在巡上
,
授之柄
而处其下
,
无所疑忌
,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
城陷而
虏
,
(1)
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
,
不能通知二
父志
,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
死
,
何苦守尺寸之地
,
食其所爱之肉
,
以与贼抗而不降
乎
?
(2)
当其围守时
,
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
所欲忠者
,
国与
主耳
;
(3)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
远见救援不至
,
而贼来益众
,
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
,
人相食且尽
,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
,
独蒙愧耻求活
,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
!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
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
,
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
,
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
,
一般放在书前
,
便称作“叙”或“引”。
B.
庠序
,
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
,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
孟子
》
中有
:“
谨庠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太学
,
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D.“
后叙”可对著作进行补充
,
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
《
张巡传
》
后
,
对有关材料做的补充和议论
,
所以题为“后叙”。
【
明确
】
选
C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
,
不是一种学位。
2.
第
2
段中
,
韩愈驳斥了什么论调
?
是如何驳斥的
?
【
明确
】
韩愈驳斥了
“
畏死而辞服于贼
”
的错误论调。在驳斥时
,
韩愈列举了两个事实论据
:
第一
,
大敌当前
,
许远不顾身份尊贵
,
与张巡齐心抗战
;
第二
,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
,
许远仍旧
“
苦守尺寸之地
,
食其所爱之肉
”
以与贼抗。
3.
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
翰以文章自名
(
以
:
介词
,___
。名
:
名词作动词
,___
___)
(2)
然尚恨有阙者
(
尚
:
副词
,___
。恨
:
动词
,_____
。阙
:
_____)
(3)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
载
:
动词
,_____
。首尾
:
古今
异义词
,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
头和尾
)
凭
称
道
还
遗憾
缺失
记载
始末
,
事迹详情
﹒
﹒
﹒
﹒
﹒
﹒
﹒
﹒
(4)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
竟
:
副词
,_____
。俱
:
副词
,
___)
(5)
城陷而虏
(
虏
:
动词本身表被动
,_____________)
(6)
不能通知二父志
(
通知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_____
_______;
今义
:
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
通知事项的文书或
口信。志
:
名词
,_____)
最终
都
被
(
叛军
)
俘虏
深知
,
深
入了解
心志
﹒
﹒
﹒
﹒
﹒
﹒
(7)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
辞服
:
动词
,__________)
(8)
所欲忠者
(
忠
:
形容词作动词
,_____)
(9)
外无待而犹死守
,
人相食且尽
(
待
:_____
。相
:_____
。
且
:___)
请降
,
投降
效忠
等待
互相
将
﹒
﹒
﹒
﹒
﹒
﹒
(10)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
数日
:
古今异义词
,
古
义
:___________;
今义
:
多日
)
(11)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
(
乌
:
疑问代词
,___
。坏
:_______
_____)
计算着日子
哪
被
……
攻破
﹒
﹒
﹒
﹒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睢阳城失陷后
,(
许远
)
被叛军俘虏。
凭借
(
这些条件
)
来与敌人对抗而不投降呢
?
他们所想效忠的
,
就是国家和皇帝。
二、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
,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
此诟远
,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
其藏腑必有
先受其病者
;
引绳而绝之
,
其绝必有处
(1)
:
观者见其然
,
从而尤之
,
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
,
不乐成人
之美
,
如是哉
!
如巡、远之所成就
,
如此卓卓
,
犹不得免
,
其他则又何说
!
当二公之初守也
,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
弃
城而逆遁
?
苟此不能守
,
虽避之他处何益
;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
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
,
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
,
以千百就尽之卒
,
战百万日滋之师
,
蔽遮江淮
,
沮遏其势
,
天下之不亡
,
其谁之功也
!
当是时
,
弃城而图存者
,
不可一二数
;
擅强兵坐而观者
,
相环也
(2)
:
不追议此
,
而责二公以死守
,
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
第
3
段中
,
作者认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的个人过失
,
其理由是如何提出的
?
【
明确
】
作者先以人死和绳断两个比喻
,
论证了睢阳之陷落
,
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
,
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袖手旁观的朝廷官员进行正反对比
,
充分揭示并证明了睢阳城陷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
,
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以此诟远
,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
诟
:_____
。见
:___
________)
(2)
引绳而绝之
,
其绝必有处
(
引
:___
。绝
:___
。绝
:
动
词作名词
,___________)
毁谤
见
解
,
见地
拉
断
断裂的地方
﹒
﹒
﹒
﹒
﹒
(3)
观者见其然
,
从而尤之
(
从而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连词
,
上文是原因、方法
等
,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
因此就。尤
:
动词
,__________)
(4)
如此卓卓
(
卓卓
:
形容词
,_____)
(5)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
宁
:
疑问副词
,_________
。卒
:
副
词
,_____)
从
,
跟从
;
而
,
表修饰
责备
,
责怪
突出
难道、岂
最终
﹒
﹒
﹒
﹒
﹒
﹒
﹒
(6)
弃城而逆遁
(
逆
:
副词
,__________)
(7)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
而且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连词
,
表示进一步
,
前面往往有
“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穷
:
形容词
,__________)
事先
,
预先
而
,
而
且
;
且
,
副词
,
将要
困顿
,
绝望
﹒
﹒
﹒
﹒
(8)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
将
:
动词
,_____
。创
:_____
。
羸
:
形容词
,___)
(9)
其讲之精矣
(
讲
:
名词
,_____
。精
:
形容词
,_____)
(10)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
设
:
动词
,_____)
带领
受伤
弱
谋划
周密
编造
﹒
﹒
﹒
﹒
﹒
﹒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拉一根绳子而把它拉断
,
它一定有个断裂的
地方。
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
,
睢阳城
四周都有。
三、阅读课文
4
、
5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
屡道于两府间
,
亲祭于其
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
云
:
南霁
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
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
,
不听其语
,
强留之
,
具
食与乐
,
延霁云坐。
⑴
霁云慷慨语曰
:“
云来时
,
睢阳之
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
,
义不忍
;
虽食
,
且不
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
血淋漓
,
以示贺兰。一
座大惊
,
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
即驰去
,
将出城
,
抽矢射佛寺浮图
,
矢著其上砖半箭
,
曰
:“
吾归破贼
,
必灭贺兰
,
此矢所以志也
!
⑵
”
愈贞元
中过泗州
,
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
,
贼以刃胁降巡
,
巡不屈
,
即牵去
,
将斩之
;
又降霁云
,
云未应
,
巡呼云
曰
:“
南八
,
男儿死耳
,
不可为不义屈
!”
云笑曰
:“
欲将以有为也
,
公有言
,
云敢不死
!”
即不屈。
张籍曰
:
有于嵩者
,
少依于巡。及巡起事
,
嵩常在
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
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
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
,
粗问
巡、远事
,
不能细也。
⑶
云
:
巡长七尺余
,
须髯若神。
尝
见嵩读
《
汉书
》,
谓嵩曰
:“
何为久读此
?
”
⑷
嵩曰
:“
未
熟也。”巡曰
:“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
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
,
尽卷不错一字。嵩惊
,
以为巡偶熟此卷
,
因乱抽他帙以试
,
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
,
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
,
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
章
,
操纸笔立书
,
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
,
士卒仅万人
,
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
巡因一见问姓名
,
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
,
须髯辄张。及城陷
,
贼缚巡等数十人坐
,
且将戮
,
巡起旋
,
其众见巡起
,
或起或泣。巡曰
:“
汝勿怖
!
死
,
命
也。”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
,
颜色不乱
,
阳阳如平常。
⑸
远宽厚长者
,
貌如其心
,
与巡同年生
,
月日后于巡
,
呼巡为兄
,
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
,
武人夺而有之
,
嵩将诣州讼理
,
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1.
文中讲了贺兰进明的哪些事
?
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
【
明确
】
事例
:(1)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
不肯出师救。
(2)
爱霁云之勇且壮
,
不听其语
,
强留之
,
具食与乐
,
延霁云坐。性格
:
善嫉
,
自私
,
爱才。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
屡道于两府间
(
从事
:
古今
异义词
,
古义
:_____;
今义
:
投身到
(
事业中去
)
。道
:
名
词作动词
,_____)
(2)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
嫉
:
动词
,_____
。
声威
:
名词
,_________)
任职
来往
忌妒
声名威望
﹒
﹒
﹒
﹒
﹒
﹒
(3)
不听其语
,
强留之
,
具食与乐
,
延霁云坐
(
听
:_______
_____
。具
:_____
。延
:_____)
(4)
云虽欲独食
,
义不忍
(
食
:
名词作动词
,___
。义
:
名词
作状语
,_________)
(5)
此矢所以志也
(
志
:
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
接受、
听从
准备
延请
吃
从道义上
通“识”
,
标志
,
标识
﹒
﹒
﹒
﹒
﹒
﹒
(6)
即牵去
(
牵
:
动词
,_____)
(7)
又降霁云
,
云未应
(
降
:
动词的使动用法
,_________
___
。应
:
动词
,___________)
(8)
嵩常在围中
(
常
:
通假字
,_________)
绑缚
使
……
投
降
答应、回答
同“尝”
﹒
﹒
﹒
﹒
(9)
因乱抽他帙以试
(
因
:
副词
,___
。试
:
动词
,_____)
(10)
巡因一见问姓名
(
因
:
介词
,_____)
(11)
巡起旋
(
旋
:
动词
,_______________)
就
试验
凭借
环视、向四周看
﹒
﹒
﹒
﹒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他
)
备办了佳肴和音乐
,
请南霁云入座。
我回去打败叛军后
,
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
,
这支箭就是我这一决心的标志
!
张籍当时年纪还小
,
只是粗略地问了一下张
巡、许远的事
,
未能问得很仔细。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曾经看见于嵩读
《
汉书
》,
对于嵩说
:“
为
什么老读这本书
?”
张巡就刑时
,
面色不变
,
神态自若像平常一
样。
[
归类
·
记一记
]
一、通假字
1.
必灭贺兰
,
此矢所以志也
2.
及巡起事
,
嵩常在围中
二、一词多义
1.
名
(1)
翰以文章自名
(
名词作动词
,
称道
)
(2)
其名为鲲
(《
逍遥游
》) (
名词
,
名字、名称
)
(3)
名余曰正则兮
(《
离骚
》) (
动词
,
命名、取名
)
(4)
口有百舌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口技
》) (
动词
,
说出
)
2.
志
(1)
不能通知二父志
(
名词
,
心志
)
(2)
此矢所以志也
(
通“识”
,
标志
,
标识
)
(3)
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
(《
桃花源记
》) (
动词
,
做标志
)
(4)《
齐谐
》
者
,
志怪者也
(《
逍遥游
》) (
动词
,
记录
,
记载
)
(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世家
》) (
名词
,
志向
)
3.
蒙
(1)
独蒙愧耻求活
(
动词
,
蒙受、遭受
)
(2)
寻蒙国恩
,
除臣洗马
(《
陈情表
》)(
动词
,
受
)
(3)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
陈情表
》)(
敬辞
,
承蒙
)
4.
见
(1)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
名词
,
见解
,
见地
)
(2)
见渔人
,
乃大惊
(《
桃花源记
》)(
动词
,
看见
,
见到
)
(3)
扁鹊复见
(《
扁鹊见蔡桓公
》) (
动词
,
进见、会见
)
(4)
渐见愁煎迫
(《
孔雀东南飞
》)(
表被动
,
被
)
(5)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
动词
,
出现
)
5.
引
(1)
引绳而绝之
,
其绝必有处
(
动词
,
牵
,
拉
)
(2)
引喻失义
(《
出师表
》) (
动词
,
援
,
据
)
(3)
恭疏短引
(《
滕王阁序
》) (
名词
,
文体名
,
序
)
(4)
引而不发
(
动词
,
开弓
)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翰以文章自名
②屡道于两府间
③云虽欲独食
﹒
﹒
﹒
(2)
名词作状语
①外无待而犹死守
②战百万日滋之师
③云虽欲独食
,
义不忍
﹒
﹒
﹒
2.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
其绝必有处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又降霁云
,
云未应
﹒
﹒
3.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
不乐成人之美
(2)
形容词作动词
①所欲忠者
②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
﹒
﹒
四、古今异义
1.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2.
不能通知二父志
3.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4.
观者见其然
,
从而尤之
5.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
﹒
﹒
﹒
﹒
﹒
﹒
﹒
﹒
﹒
6.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7.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8.
皆感激为云泣下
9.
巡应口诵无疑
10.
颜色不乱
﹒
﹒
﹒
﹒
﹒
﹒
﹒
﹒
﹒
﹒
五、特殊句式
1.
无所疑忌
(
固定句式
)
2.
城陷而虏
(
被动句
,
无被动标志
)
3.
所欲忠者
,
国与主耳
(
判断句
,“……
者
……”
表判断
)
4.
何为久读此
?(
宾语前置句
,
宾语“何”置于“为”前
)
5.
远宽厚长者
(
判断句
,“……
者”表判断
)
【
审美鉴赏
】
1.
写张巡
,
却从许远入手
,
韩愈为何这样处理
?
【
明确
】
写许远就是为了写张巡
,
因为二人同为睢阳保卫战的灵魂人物
,
同样忠君爱国
,
彪炳千古。义正词严地为许远辩白
,
就是为了凸显张巡的爱国精神。这种写法大笔开合
,
具有大家风范。
2.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映衬和衬托的手法
,
请举例分析。
【
明确
】
(1)
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
,
因巡贤能
,
授权于
巡
,
自然其下
,
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
远的谦和让贤
,
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2)
睢阳城
被攻破后
,
敌人劝降南霁云
,
张巡呼曰
:“
南八
,
男儿死
耳
,
不可为不义屈
!”
云笑曰
:“
欲将以有为也
,
公有言
,
云敢不死
!”
这里一呼一答
,
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
,
视死如归
,
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
,
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
,
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
,
两个相互映衬
,
更见英雄气概。
(3)
文中南霁云乞救于贺兰进明一段
,
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
,
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
,
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3.
本文题为“
《
张中丞传
》
后叙”
,
而第四段却写南霁云乞师就义
,
第五段则写于嵩逸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
明确
】
南霁云乞师就义一事
,
一方面叙写的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
,
是对张巡的衬托
;
另一方面
,
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
,
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
,
不仅表现了他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
,
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
至于于嵩逸事
,
乍看似闲笔
,
但嵩之死可反衬出当时叛军的猖獗。而这种混乱
,
正是思想舆论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
,
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
,
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
,
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
,
但却都围绕主旨展开
,
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文章中心。
【
备选要点
】
1.
文章第二、三段已经有力地驳倒了诬蔑张巡、许远的流言
,
为何还要写四、五两段呢
?
【
明确
】
①
从表达方式来看
,
前者虽有摆事实
,
但主要
是通过议论、抒情
,
用炽热严密的文笔直接为英雄辩
白明志
;
而后者主要是记叙、描写
,
将张巡的形象通过
具体事件的刻画展示于读者眼前
,
真实可感
,
令人心生
感佩。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
,
前者主要塑造了张、
许忠君报国之形象
;
后者通过南霁云形象的陪衬以及张
巡就义之场景的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
还通过于嵩之口补充了张巡过目不忘的超人特质
,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
怎样理解本文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
写法
?
【
明确
】
全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
,
驳斥了污蔑许远的
错误论调
,
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
的事迹。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最重
,
在阐明一层层事
理之后
,
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后半部分侧重
叙事
,
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逸事。第四、五段同为叙事
,
第四段情节紧张
,
气氛浓烈
,
语言激昂。第五段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
,
节奏也比较舒缓。 总之
,
本文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
笔法多变。
【
素养提升
】
一、思想启迪
本文借对
《
张中丞传
》
的阐发和补充
,
叙述了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
,
高度评价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
,
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者以有力的回击。
【
运用角度
】
忠诚、爱国、智与勇、舍生取义。
二、写法借鉴
1.
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全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
,
驳斥了诬蔑许远的错误论
调
,
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最重
,
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
,
不
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
着重记
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逸事。第四、五段同为叙事
,
第四段情节紧张
,
气氛浓烈
,
语言激昂。第五段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
,
节奏也比较舒缓。
2.
细节描写传神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
,
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
,
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疾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
,
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
于嵩取架上书问巡
,
巡应对无疑以及操笔立书
,
未尝起草等细节
,
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识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三、文脉梳理
相关文档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六一居2021-06-0453页
- 2018秋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2021-06-046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2021-06-0447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春2021-06-047页
-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2021-06-046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8方山子2021-06-0447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素2021-06-0420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8心术2021-06-0461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2021-06-047页
- 2018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2021-06-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