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1-06-05 发布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26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 基础过关训练26 *荷塘月色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   点缀(zhuì)   幽僻(pì)‎ B.倩影(qiàn) 袅娜(nuó) 斑驳(bó)‎ C.参差(cī) 脉脉(mò) 名曲(qǔ)‎ D.梵婀玲(fán) 空隙(kònɡ) 颤动(chàn)‎ ‎2.选出下面的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  )‎ A.没精打采 参差 剑裾 和谐 B.翁翁郁郁 点辍 幽僻 苍茫 C.纤腰束素 倩影 斑驳 酣眠 D.迷迷糊糊 袅娜 渺茫 婉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独处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着些白花。‎ ‎③树缝里也      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好处 盛开 漏着 B.妙处 点缀 透出 C.妙处 点缀 漏着 D.好处 盛开 透出 ‎4.下面加点词或语素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眠歌(睡眠)    弥望(满)‎ B.袅娜(柔美的样子) 丰姿(也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丰满的姿态)‎ C.倩影(美丽) 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D.妖童媛女(艳丽) 兼传羽杯(双方)‎ ‎5.下列哪些景物引发了作者由喜悦而哀愁的情绪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边的荷香月色 ②幽僻、阴森的小煤屑路 ③没精打采的路灯光 ④热闹的蛙声、蝉声 ⑤江南采莲的盛况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也像超过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B.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C.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下列句中修辞特点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从下面找出与“颇不宁静”内涵不相符的一项(  )‎ A.朱自清先生的心境很欢愉,因此写出了如此优雅美好的景色。‎ B.从荷塘月色的美景中,反映出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苦恼、彷徨。‎ C.朱自清先生希望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D.江南采莲旧俗中的欢乐,恰与作者眼下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心中那难以排解的缕缕哀愁。‎ ‎9.对下面的这个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A.荷塘的“四面”即“四周”,这句话等于说这荷塘被不少树圈在中间(包围在中间)。‎ B.这句话告诉读者荷塘四面树的两方面情况:一是数量多,二是长得茂盛。‎ C.这是个定语后置句,与常式句不同,采用这种句式是为了突出强调定语“蓊蓊郁郁”。‎ D.这是个变式句,用这种句式,是为了突出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10.阅读下面四句诗,完成后面两题。‎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诗体是(  )‎ A.绝句 B.律诗 C.散曲 D.古体诗 ‎(2)对这几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采莲的时间和地点。‎ B.第二句写莲花盛开时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 C.第三句写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第四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莲子”是双关,“怜子”即爱你之意。‎ ‎[课内精读]‎ 阅读文章,完成11~13题。‎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 C.文段中叠词的运用匠心独运,如“田田”“亭亭”“脉脉”“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12.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答: ‎ ‎ ‎ ‎ ‎ ‎13.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答: ‎ ‎ ‎ ‎ ‎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瘙爯荷塘月色瘙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 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5.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答: ‎ ‎ ‎ ‎ ‎ ‎16.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答: ‎ ‎ ‎ ‎ ‎ ‎17.完成下面题目。‎ ‎(1)为了达到好的语言交际效果,我们对别人提要求时往往需要得体。下列的话,说得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请你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 B.老师,把那份资料给我拿过来。‎ C.我们还是一起陪您打车去吧?‎ D.麻烦问一下,知春路怎么走?‎ ‎(2)下面是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初稿和修改稿。请你说明这样修改好在哪里。‎ 初稿: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修改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答: ‎ ‎ ‎ ‎ ‎ ‎18.散文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80字左右)‎ 答: ‎ ‎ ‎ ‎ ‎ 基础过关训练26‎ ‎1.解析:D项的“梵”读“fàn”。‎ 答案:D ‎2.解析:A.剑→敛;B.翁→蓊 辍→缀;C.没有错别字;D.婉→宛。‎ 答案:B ‎3.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辨析近义词,不能只是孤立地去分析词的义项,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解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抓住“点缀”“漏着”这两个关键词去分析。如“点缀”,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答案:C ‎4.解析:A.“眠”指催眠;B.“丰姿”指美好的姿态;C.“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答案:D ‎5.解析: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本文的感情线索。答此题应把握住这两点。①反映的是由哀到乐的变化;②句仅能反映作者低落的情绪。‎ 答案:C ‎6.解析:A句中“超过”用词不当,应是“超出”;B句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粗看似重复啰嗦,实际上写出了荷塘四周树的错落有致,有立体感;C句中“风流”特指采莲男女不拘礼法表露爱情;D句是一个比喻句,比喻生动别致。‎ 答案:A ‎7.解析:A句运用了暗喻;B句与C句运用了明喻;D项与例句均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 答案:D ‎8.解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受这种低调情绪的影响,表达的感情既有忧愁,又有欣喜,既不热烈也不过于悲沉。再者,优雅美好的景色,使作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暂得自由而心系于美景。‎ 答案:A ‎9.解析:这是个变式句,采用倒装的形式不是为了突出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而是为了突出“蓊蓊郁郁”。‎ 答案:D ‎10.解析:(1)本诗属南朝乐府诗;(2)本诗写一个青年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对所爱男子的相思。第三句中“莲子”是双关语,隐喻“怜子”,即爱你之意。第三句是说“低下头来细思量我那爱你之心”。‎ 答案:(1)D (2)C ‎11.解析:A项,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A ‎12.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13.答案: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14.解析:B项,本段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 答案:B ‎15.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16.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17.答案:(1)B ‎(2)把“驱”改为“驰”,使“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了生命力;把“腊象”改为“蜡象”,正好与“银蛇”相对,使语言对仗工整,表意深刻。‎ ‎18.解析: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比拟、比喻和排比”“青山”“对大自然的喜爱”,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