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9高考语文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5高考命题点四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教师用书 (1)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命题点四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鉴赏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 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 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 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等。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 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艺术技巧,从广义上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行文技巧、修辞手法等。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 示例 (2017·高考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 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5·高考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 何效果? (2015·高考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14·高考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的描写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 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如果是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考虑;如果有“描写”“描 绘”等字样,可从描写技巧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字样,就要考虑记叙; 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命题角度一 修辞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语句的理解或 赏析方面,一般需要考虑修辞手法。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以及赏析方法如下: 名 称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比喻 打比方。有“语言艺 术之花”之誉 ①生动形象,突显特征;②化 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 体和二者的相似点,指出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 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借代 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表 达事物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 形象性;②委婉含蓄,幽默俏 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引用原文,找出借体,指 出特征,综述好处 拟人 把物当人写,将物人 格化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 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 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 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 发想象,加强感染力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 征,说明拟人的好处 夸张 有意言过其实,对客 观事实作夸大或缩小 描述以突显特征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 联想;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 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 风趣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 征,说明其好处 对偶 由两个字数相当、结 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 语言艺术形式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 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 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 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 吟诵与记忆 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 容相关、结构相似、 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 的语言艺术形式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 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增 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 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 有深化内容之效 引出排比句,说明其效用 设问 为引人注意而无疑而 问,明知故问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 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 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 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 思路、提纲挈领作用 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 明答案,分析效用 反问 用疑问形式从反面表 达正面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 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 果;②变化句式,掀起波澜 引出问句,判明类别,说 明答案,分析效用 反复 有意让某些词句重复 出现,有连续、间隔 之分 ①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② 一唱三叹,能加强节点和抒情 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 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 次之用,不断强化内容 引出反复文句,说明反复 种类,分析反复效用 反语 又叫“说反话”,用 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 表达本意 ①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 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 刺,能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 默感 引出反语词句,解释其本 意,分析效用 双关 又叫“一语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 关两类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 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 泼、幽默、风趣 找出双关词句,说明其双 重含义,分析作用、好处 通感 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 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 摹对象 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 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 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 人寻味 引出通感文句,分析移觉 情况,说明表达效用 (二)解题思维构建 明确修辞手法——引出原句,具体分析——对表现形象、情感、主旨的作用。 [题 1] (2015·高考天津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 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 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定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在原文中找出画横线的句子并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一问难度不 大,比喻:将“梯田”比喻成“梯子”。拟人:太阳“攀”上梯子。排比:湿淋淋、银闪闪、 绿油油。第二问:连用“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韵律和谐, 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如在眼前。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命题角度二 表达方式 (一)核心知识储备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作 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 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写人叙事散文中,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 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 顺叙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 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 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作 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 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 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 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 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 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景物主要特征,浓墨重 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 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 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 物的特征 动静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 力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 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 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 或拓宽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 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等。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 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而是直接地表达或倾吐 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 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 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 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 式 内 涵 举 例 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 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 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 情 触景生情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 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再描写景 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写“绿” “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 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 却“字字关情” 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 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 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 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送别 的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 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 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 强的品质。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 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二)解题思维构建 ①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这需加强审题指导,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是记叙、 描写、抒情,还是议论 ② 分析语句要表现什么内容 ③ 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 ④ 注意联系全文主题 [题 2]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本专题“高考命题点三”[题 1]),完成后面题目。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通过题干中的“你”“我”和“人称”,可以断定此题是考查散文表达方式中的“记 叙”的技巧,“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表明此题考查的是“记叙人称”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①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题干已经明确交代,可以省去 ② 分析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 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 ③ 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 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 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④ 注意联系全文主题:分析蕴含的态度,必须要联系文章主题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 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题 3] (2012·高考浙江卷节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 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 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细节”,因此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的 效果,结合文意“简析”。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 题干已经明确手法,细节描写 分析语句是要 表现什么内容 本段内容是写人物“抓药”的,找出其中的动词“瞟”“抓” “称”“添”“减”“包”“扎”,这些动词表现出了三个阿姨抓 药动作的娴熟、细致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 结合具体语句 阐明表达效果 结合语句,了解这些动作对体现人物的品性与心理的作用。 这些明了质朴的动词真实地再现当时人物及相关场景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 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 及相关场景。 命题角度三 表现手法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手法 内 涵 艺术效果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应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 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 和极强烈的感受 象征 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 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 手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化 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 味的余地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 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 有关事物。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 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 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 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 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 “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 分为正衬与反衬。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 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抑扬结合 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 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 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可分为先扬 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 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 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 美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鲜明地刻 画出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特 点,能集中地揭示主旨 (二)解题思维构建 ① 指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 分析概括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③ 说出具体效果 [题 4] (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 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 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 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 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 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 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 2 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 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 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 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 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 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 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 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 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 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 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 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 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 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 福。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把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同时作者借都江堰表达对传 统文化精髓的思考,又是托物言志;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 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表达自己的忧虑,作者由都江堰联想到文化、人生,虚实 结合。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对比,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借古喻 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命题角度四 行文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名 称 内 涵 艺术效果 开门见山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拖泥带水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 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 利落 卒章显志 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 思想感情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 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 调之效 照应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照应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 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伏笔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 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 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铺垫 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 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 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 营造气氛 ①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 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 迫心情;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 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 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 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脉络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 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 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 紧扣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 中,脉络清晰 (二)解题思维构建 结构方面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 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 波澜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 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 志,表达了…… ⑤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内容方面 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 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表达效果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 达技巧来谈 [题 5] (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 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 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 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 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 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 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 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 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 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 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 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 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 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 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 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 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 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 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 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 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 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 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用”,表明是技巧类作用题,“杜鹃啼” 是文章中所写物,是文章的线索,表明本题考查的是“线索的作用”。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结构方面 文章中引用的诗词、故事较多,比较“散”,但每一部分都以“杜鹃鸟”串起, 因此“杜鹃鸟”统起了文章内容,让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方面 文本写了杜鹃鸟的叫声、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 叫声的传说,这都表现了文学的神奇力量,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正好用杜 鹃鸟使它们结合起来 表达效果 文章在写杜鹃鸟时,自然引入与之相关的诗词、传说,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这一点可答可不答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 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温馨提示 散文的艺术技巧类题目满分答案构建注意事项 一、审题 散文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包括以下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艺术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 达特色,如“请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如何描写(表达) 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 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就是说如果赏析的 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 不是说不考虑其他角度。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 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 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 用语为“请分析×××表达特色”,大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 效果,就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常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 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 题思路 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 如问“修辞手法”时,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 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 图,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 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 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 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中心的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 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 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作答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 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分析鉴赏。 4.答题步骤与模式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 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 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 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 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 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 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的,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 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 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 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 “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 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 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 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 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 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 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 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 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 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 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 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 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 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 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 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 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 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 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 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 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 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 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行文技巧题)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 心情? 答: 答案:①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②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 垫。 2.(修辞技巧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 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 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 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深邃)的特点。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3~5 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 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 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 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上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 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 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 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 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 35 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 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 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 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 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 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 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 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 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 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 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 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 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 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 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 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 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 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 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 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 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 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 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的目的 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C.“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 亮色的文化特点。 D.“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 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解析:选 B。B 项,“此行的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的说法有误,作者此行的目 的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 4.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文的重点是写顾炎武,前面先写了千灯镇的其他众多名人,主要是为了衬托顾炎武。 答案:列举千灯镇众多的历史人物精英,充分体现了千灯镇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铺垫作用, 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 5.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答: 解析:作者特别强调顾炎武是一盏明灯,是为了突出他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正是当今社 会所缺乏的,提振当今人们的精神境界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①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② 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 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 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