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 MB
  • 2021-06-15 发布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9_9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讲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九节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考纲解读】 考 点 考纲内容 5 年统计 分析预测 圆 锥 曲 线 的 综 合 问 题 (1)会解决直线与椭 圆、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的问题。 (2) 了解方程与曲线的 对应关系和求曲线方程 的基本方法。 (3)理解数形结合、用 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 的思想。了解圆锥曲线 的简单应用。 2013•浙江文 22;理 21; 2014•浙江文 17,22; 2015•浙江文 19;理 19; 2016•浙江文 19;理 19; 2017•浙江 21. 1.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2.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 系; 3.考查直线与圆、圆锥曲线的综 合问题,如取值范围、最值、定值、 定点、存在性问题等. 4.备考重点: (1)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 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 质; (2)熟练掌握常见直线与圆锥曲 线综合问题题型的解法; (3)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灵活处 理综合问题. 【知识清单】 1.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定值、定点问题的求解方法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往往与圆锥曲线中的“常数”有关,如椭圆的长、短轴,双曲线的虚、实 轴,抛物线的焦参数等.定值问题的求解与证明类似,在求定值之前,已经知道定值的结果(题中未告知, 可用特殊值探路求之),解答这类题要大胆设参,运算推理,到最后参数必清,定值显现. 对点练习: 【2016 高考新课标 1 卷】设圆 2 2 2 15 0x y x    的圆心为 A,直线 l 过点 B(1,0)且与 x 轴不重合,l 交圆 A 于 C,D 两点,过 B 作 AC 的平行线交 AD 于点 E. (I)证明 EA EB 为定值,并写出点 E 的轨迹方程; (II)设点 E 的轨迹为曲线 C1,直线 l 交 C1 于 M,N 两点,过 B 且与 l 垂直的直线与圆 A 交于 P,Q 两点,求四 边形 MPNQ 面积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 134 22  yx ( 0y )(II) )38,12[ 【解析】 试题解析:(Ⅰ)因为 |||| ACAD  , ACEB // ,故 ADCACDEBD  , 所以 |||| EDEB  ,故 |||||||||| ADEDEAEBEA  . 又圆 A 的标准方程为 16)1( 22  yx ,从而 4|| AD ,所以 4||||  EBEA . 由题设得 )0,1(A , )0,1(B , 2|| AB ,由椭圆定义可得点 E 的轨迹方程为: 134 22  yx ( 0y ). (Ⅱ)当 l 与 x 轴不垂直时,设l 的方程为 )0)(1(  kxky , ),( 11 yxM , ),( 22 yxN . 由      134 )1( 22 yx xky 得 01248)34( 2222  kxkxk . 则 34 8 2 2 21  k kxx , 34 124 2 2 21   k kxx . 所以 34 )1(12||1|| 2 2 21 2   k kxxkMN . 过点 )0,1(B 且与 l 垂直的直线 m : )1(1  xky , A 到 m 的距离为 1 2 2 k ,所以 1 344) 1 2(42|| 2 2 2 2 2     k k k PQ .故四边形 MPNQ的面积 34 1112||||2 1 2  kPQMNS . 可得当 l 与 x 轴不垂直时,四边形 MPNQ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38,12[ . 当 l 与 x 轴垂直时,其方程为 1x , 3|| MN , 8|| PQ ,四边形 MPNQ的面积为 12. 综上,四边形 MPNQ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38,12[ . 2.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与圆锥曲线相关的最值、范围问题综合性较强,解决的方法:一是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求范围,如直线 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Δ的范围,方程中变量的范围,角度的大小等;二是将要讨论的几何量如长度、 面积等用参数表示出来,再对表达式进行讨论,应用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知识求最值,在解题过程中注 意向量、不等式的应用. 对点练习: 【2017 课标 1,理 10】已知 F 为抛物线 C:y2=4x 的焦点,过 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l1,l2,直线 l1 与 C 交于 A、B 两点,直线 l2 与 C 交于 D、E 两点,则|AB|+|DE|的最小值为 A.16 B.14 C.12 D.10 【答案】A 3. 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的求解方法:先假设成立,在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求出与已知、定理或公理相同的结论,说明 结论成立,否则说明结论不成立.处理这类问题,一般要先对结论做出肯定的假设,然后由此假设出发, 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推出相符的结论,则存在性随之解决;若推出矛盾,则否定了存在性; 若证明某结论不存在,也可以采用反证法. 对点练习: 【2017 课标 II,理】设 O 为坐标原点,动点 M 在椭圆 C: 2 2 12 x y  上,过 M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为 N, 点 P 满足 2NP NM  。 (1) 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设点 Q 在直线 3x   上,且 1OP PQ   。证明:过点 P 且垂直于 OQ 的直线 l 过 C 的左焦点 F。 【答案】(1) 2 2 2x y  。 (2)证明略。 【解析】 (2)由题意知  1,0F  。设    3, , ,Q t P m n ,则    3, , 1 , , 3 3OQ t PF m n OQ PF m tn             ,    , , 3 ,OP m n PQ m t n      。 由 1OP PQ    得 2 23 1m m tn n     ,又由(1)知 2 2 2m n  ,故 3 3 0m tn   。 所以 0OQ PF    ,即 OQ PF   。又过点 P 存在唯一直线垂直于 OQ,所以过点 P 且垂直于 OQ 的直线l 过 C 的左焦点 F。 【考点深度剖析】 圆锥曲线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命题的热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直线和圆锥 曲线的位置关系中的基本运算;二是最值与范围问题;三是定点与定值问题;四是有关探究性的问题.命 题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向量等多种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各种数学思想与技能,因此也是 高考的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 1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1-1】【2016 年高考北京理数】已知椭圆 C: 2 2 2 2 1 x y a b ( 0a b  )的离心率为 3 2 , ( ,0)A a , (0, )B b , (0,0)O , OAB 的面积为 1.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设 P 的椭圆 C 上一点,直线 PA 与 y 轴交于点 M,直线 PB 与 x 轴交于点 N. 求证: BMAN  为定值. 【答案】(1) 2 2 14 x y  ;(2)详见解析. 【解析】(1)由题意得            , ,12 1 ,2 3 222 cba ab a c 解得 1,2  ba . 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 14 2 2  yx . 直线 PB 的方程为 11 0 0  xx yy . 令 0y ,得 10 0  y xxN .从而 122 0 0  y xxAN N . 所以 2 2112 0 0 0 0  x y y xBMAN 22 8844 22 48444 0000 0000 0000 0000 2 0 2 0    yxyx yxyx yxyx yxyxyx 4 . 当 00 x 时, 10 y , ,2,2  ANBM 所以 4 BMAN . 综上, BMAN  为定值. 【1-2】【2016 高考山东理数】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椭圆 C: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离心率是 3 2 , 抛物线 E: 2 2x y 的焦点 F 是 C 的一个顶点. (I)求椭圆 C 的方程; (II)设 P 是 E 上的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E 在点 P 处的切线l 与 C 交与不同的两点 A,B,线段 AB 的 中点为 D,直线 OD 与过 P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交于点 M. (i)求证:点 M 在定直线上; (ii)直线l 与 y 轴交于点 G,记 PFG△ 的面积为 1S , PDM△ 的面积为 2S ,求 1 2 S S 的最大值及取得最 大值时点 P 的坐标. 【答案】(Ⅰ) 14 22  yx ;(Ⅱ)(i)见解析;(ii) 1 2 S S 的最大值为 4 9 ,此时点 P 的坐标为 )4 1,2 2( (Ⅱ)(i)设 )0)(2,( 2 mmmP ,由 yx 22  可得 xy / , 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 m ,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 )(2 2 mxmmy  ,即 2 2mmxy  . 设 ),(),,(),,( 002211 yxDyxByxA ,联立方程 2 2 2 2 4 1 my mx x y       得 014)14( 4322  mxmxm , 由 0 ,得 520  m 且 14 4 2 3 21   m mxx , 因此 14 2 2 2 3 21 0   m mxxx , 将其代入 2 2mmxy  得 )14(2 2 2 0   m my , 因为 mx y 4 1 0 0  ,所以直线OD 方程为 xmy 4 1 . 联立方程      mx xmy 4 1 ,得点 M 的纵坐标为 M 1 4y   , 即点 M 在定直线 4 1y 上. (ii)由(i)知直线l 方程为 2 2mmxy  , 令 0x 得 2 2my  ,所以 )2,0( 2mG  , 又 2 1( , ), (0, ),2 2 mP m F D ) )14(2 , 14 2( 2 2 2 3    m m m m , 所以 )1(4 1||2 1 2 1  mmmGFS , )14(8 )12(||||2 1 2 22 02   m mmxmPMS , 所以 22 22 2 1 )12( )1)(14(2   m mm S S , 令 12 2  mt ,则 211)1)(12( 22 2 1  ttt tt S S , 当 2 11  t ,即 2t 时, 2 1 S S 取得最大值 4 9 ,此时 2 2m ,满足 0 ,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 )4 1,2 2( ,因此 1 2 S S 的最大值为 4 9 ,此时点 P 的坐标为 )4 1,2 2( . 【领悟技法】 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少,或者将该问题 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问题同证明问题类似,在求定 点、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理,到最后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 现. 【触类旁通】 【变式一】【2018 届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2 2: 13 xC y  ,如图所示,斜率为 ( 0)k k  且不过原点的直线 l 交椭圆C 于两点 ,A B ,线段 AB 的中点 为 E ,射线 OE 交椭圆C 于点G ,交直线 3x   于点  3,D m . (1)求 2 2m k 的最小值; (2)若 2OG OD OE  ,求证:直线l 过定点. 【答案】(1) 2 .(2)见解析 (2)由(1)知 OD 所在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联立,求得点 G 的坐标,并代入 2OG OD OE  , 得到t k ,因此得证直线过定点; 试题解析:(1)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0)y kx t k   ,由题意, 0t  , 由方程组 2 2{ 13 y kx t x y     ,得 2 2 23 1 6 3 3 0k x ktx t     , 由题意 0  ,所以 2 23 1k t 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 2 2 6 3 1 ktx x k     ,所以 1 2 2 2 3 1 ty y k    , 由于 E 为线段 AB 的中点,因此 2 2 3 ,3 1 3 1E E kt tx yk k     , 此时 1 3 E OE E yk x k    ,所以OE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1 3y xk   , 又由题意知  3,D m ,令 3x   ,得 1m k  ,即 1mk  , 所以 2 2 2 2m k mk   ,当且仅当 1m k  时上式等号成立, 此时由 0  得 0 2t  ,因此当 1m k  且 0 2t  时, 2 2m k 取最小值 2 . (2)证明:由(1)知 D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1 3y xk   , 将其代入椭圆C 的方程,并由 0k  ,解得 2 2 3 1, 3 1 3 1 kG k k       , 又 2 2 3 1, , 3, 3 1 3 1 kt tE D kk k            , 由距离公式及 0t  得 2 2 2 2 22 2 3 1 9 1 3 13 1 3 1 k kOG kk k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1 9 13 kOD k k        , 2 2 2 22 2 3 9 1 3 13 1 3 1 kt t t kOE kk k                 , 由 2OG OD OE  ,得t k ,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  1y k x  ,所以直线l 恒过定点 1,0 . 【变式二】【2017 届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如图,椭圆 经过点 ,且离心率为 . ( )求椭圆 的方程. ( )经过点 ,且斜率为 的直线与椭圆 交于不同的两点 , (均异于点 ),判断直线 与 的斜 率之和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改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 【答案】(1) .( )斜率之和为定值 . ( )由题设知,直线 的方程为 , 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 ,得 . 由已知 , 设 , , , 则 , , 从而直线 , 的斜率之和: . 故直线 、 斜率之和为定值 . 考点 2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2-1】【2018 届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 10 月检测】椭圆 C: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长轴是短轴的两倍, 点 1P 3, 2      在椭圆上.不过原点的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 A、B 两点,设直线 OA、l、OB 的斜率分别为 1k 、 k 、 2k ,且 1k 、 k 、 2k 恰好构成等比数列,记△ ABO 的面积为 S.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试判断 2 2OA OB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求 S 的范围. 【答案】(1) 2 2 14 x y  (2)5(3)  0,1S   2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x m  ,代入椭圆方程,消去 y ,根据 1k 、k 、 2k 恰好构成等比数列,求出 k , 进而表示出 2 2OA OB ,即可得出结论。  3 表示出 ABO 的面积,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 S 的范围。 解析:(1)由题意可知 ,且 ,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2)依题意,直线 斜率存在且 ,设直线 的方程为 ( ), 、 由 ,因为 、 、 恰好构成等比数列, 所以 , 即 ; 所以 此时 得 ,且 (否则: ,则 , 中至少有一个为 , 直线 、 中至少有一 个斜率不存在,与已知矛盾) 所以 ; 所以 所以 是定值为 5; (3) ( ,且 ) 所以  0,1S  【2-2】【2018 届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三 9 月测试】如图,已知抛物线 ,过直线 上任一 点 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 ,切点分别为 . (I)求证: ; (II)求 面积的最小值. 【答案】(1)见解析(2) 面积取最小值 【解析】试题分析:(1)设 , 的斜率分别为 ,由切线条件,易得 ,即 , 由两根之积可得 所以 ;(2) ,而 ,同理可得 ,即 ,然后求最值即可. (II)由(I)得 , 所以 综上,当 时, 面积取最小值 . 【综合点评】 1.(1)凡涉及抛物线的弦长、弦的中点、弦的斜率问题时都要注意利用韦达定理,避免求交点坐标的复杂 运算.解决焦点弦问题时,抛物线的定义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应注意焦点弦的几何性质. (2)对于直线与抛物线相交、相切、中点弦、焦点弦问题,以及定值、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最好是作出草 图,由图象结合几何性质做出解答.并注意“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点差法”的灵活应用. 2.解析几何中的综合性问题很多,而且可与很多知识联系在一起出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正确运用转化 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学结合思想,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利用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构造等式或者函数关 系式,注意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或者限制参数的范围. 【领悟技法】 圆锥曲线的最值与范围问题的常见求法 (1)几何法: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和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性质来解决; (2)代数法: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 最值.在利用代数法解决最值与范围问题时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判别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②利用已知参数的范围,求新参数的范围,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③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⑤利用函数的值域的求法,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触类旁通】 【变式 1】【2018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设 ,A B 是椭圆 2 2 : 14 x yC k   长轴的两个端点, 若C 上存在点 P 满足 120APB   ,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 4 2. 0, [12,+ ) . 0, [6,+ )3 3 2 4. 0, [12,+ ) . 0, [6,+ )3 3 A B C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A 当椭圆的焦点在 y 轴上时, 3m> , 当 P 位于短轴的端点时, APB 取最大值,要使椭圆C 上存在点 P 满足 120APB   , 120 60 60 3 4 mAPB APO tan APO tan          , , ,,解得: 12m  , m 的取值 范围是 40, [12,+ )3       故选 A. 【变式 2】【2018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如图,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在抛物线 2 2 : 1C y x  上,点 是抛物线 上的动点. (Ⅰ)求抛物线 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Ⅱ)过点 作抛物线 的两条切线, A 、 B 分别为两个切点,求 PAB 面积的最小值. 【答案】(Ⅰ) 1C 的方程为 2 4x y 其准线方程为 1y   ;(Ⅱ)2. 联立 2 2 4 2{ 1 y tx t y x      由韦达定理得 1 2 2 1 2 4{ 1 x x t x x t      ,可求得 2 21 16 12 4AB t t   . 进而求得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2 2 6 +2 1 16 td t   . 则 PAB 的面积    3 2 2 2 21 2 3 1 3 1 2 3 12S AB d t t t      所以当 0t  时, S 取最小值为 2 。即 PAB 面积的最小 值为 2.. 试题解析:(Ⅰ) 1C 的方程为 2 4x y 其准线方程为 1y   . (Ⅱ)设 22P t t( , ),  1 1,A x y ,  2 2,B x y , 则切线 PA 的方程:  1 1 12y y x x x   ,即 2 1 1 12 2y x x x y   ,又 2 1 1 1y x  , 所以 1 12 2y x x y   ,同理切线 PB 的方程为 2 22 2y x x y   , 又 PA 和 PB 都过 P 点,所以 2 1 1 2 2 2 4 2 0{ 4 2 0 tx y t tx y t         ,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24 2 0tx y t    . 联立 2 2 4 2{ 1 y tx t y x      得 2 24 1 0x tx t    ,所以 1 2 2 1 2 4{ 1 x x t x x t      。 所以 2 2 2 1 21 16 1 16 12 4AB t x x t t      . 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2 2 2 2 2 2 8 2 6 +2 1 16 1 16 t t t td t t        . 所以 PAB 的面积    3 2 2 2 21 2 3 1 3 1 2 3 12S AB d t t t      所以当 0t  时, S 取最小值为 2 。即 PAB 面积的最小值为 2. 考点 3 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 【3-1】【2017 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临考冲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 1 3,0F  , 圆 2 2 2 : 2 3 13 0F x y x    ,以动点 P 为圆心的圆经过点 1F ,且圆 P 与圆 2F 内切. (Ⅰ)求动点 P 的轨迹 E 的方程; (Ⅱ)若直线l 过点 1,0 ,且与曲线 E 交于 ,A B 两点,则在 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   ,0 0D t t  ,使得 x 轴平分 AD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x y  (2)在 x 轴上存在一点  4,0D ,使得 x 轴平分 ADB . 试题解析:解:(Ⅰ)圆 2F 的方程可化为:  2 23 16x y   , 故圆心  2 3,0F ,半径 4r  , 而 1 2 2 3 4F F   ,所以点 1F 在圆 2F 内. 又由已知得圆 P 的半径 2R PF ,由圆 P 与圆 2F 内切可得,圆 P 内切于圆 2F ,即 12 4PF PF  , 所以 1 2 1 24 |PF PF F F  , 故点 P 的轨迹,即曲线 E 是以 1 2,F F 为焦点,长轴长为 4 的椭圆. 显然 3, 2c a  ,所以 2 2 2 1b a c   , 故曲线 E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Ⅱ)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当直线 AB 的斜率不为 0 时,设直线 : 1l x ny  , 代入 2 24 4 0x y   得:  2 24 2 3 0n y ny    ,  216 3 0n    恒成立.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1 2 1 22 2 2 3,4 4 ny y y yn n      , 设直线 ,DA DB 的斜率分别为 1 2,k k ,则由 ODA ODB   得, 1 2 1 2 1 2 y yk k x t x t            1 2 2 1 1 2 y x t y x t x t x t             1 2 2 1 1 2 1 1y ny t y ny t x t x t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2 1 0ny y t y y x t x t      . ∴   1 2 1 22 1 0ny y t y y    ,将 1 2 1 22 2 2 3,4 4 ny y y yn n      代入得 6 2 2 0n n nt    , 因此  4 0n t   ,故存在 4t  满足题意. 当直线 AB 的斜率为 0 时,直线为 x 轴,取    2,0 , 2,0A B ,满足 ODA ODB   , 综上,在 x 轴上存在一点  4,0D ,使得 x 轴平分 ADB . 【3-2】【2017 届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三市高三 4 月联考】已知点 1, 2P t     在椭圆 2 2: 12 xC y  内, 过 P 的直线l 与椭圆 C 相交于 A,B 两点,且点 P 是线段 AB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 (Ⅰ)是否存在实数 t,使直线 和直线 OP 的倾斜角互补?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Ⅱ)求 OAB 面积 S 的最大值. 【答案】( Ⅰ)存在;(Ⅱ) max 2 2S  . 【解析】试题分析: 试题解析: (Ⅰ)存在. 由题意直线 的斜率必存在,设直线 的方程 是 代入 得: .(1) 设 , ,则 ,即 , 解得: , 此时方程(1)即 由 解得, , (或由 解得, ) 当 时,显然不符合题意; 当 时,设直线 的斜率为 , 只需 , 即 ,解得 ,均符合题意. (Ⅱ)由(1)知 的方程是 , 所以 , , 因为 ,所以当 时, . 【领悟技法】 解析几何中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1.通常采用“肯定顺推法”,将不确定性问题明朗化,其步骤为:假设满足条件的元素(点、直线、曲 线或参数)存在,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列出关于特定参数的方程组,若方程组有实数解,则元素(点、 直线、曲线或参数)存在,否则(点、直线、曲线或参数)不存在. 2.反证法与验证法也是求解存在性问题的常用方法. 【触类旁通】 【变式一】【2017 届浙江省嘉兴一中、杭州高级中学、宁波效实中学等高三下五校联考】如图,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 经过不同的三点 5 5 1 3, , , , (2 4 2 4A B C C             在第三象限),线段 BC 的中 点在直线OA上. (Ⅰ)求椭圆  的方程及点C 的坐标; (Ⅱ)设点 P 是椭圆  上的动点(异于点 , , )A B C 且直线 ,PB PC 分别交直线OA于 ,M N 两点,问 OM ON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3 1, .2 4      ;(2) 25 16 . 试题解析:(Ⅰ)由点 ,A B 在椭圆  上,得 2 2 2 2 5 5 1,4 16{ 1 9 14 16 a b a b     解得 2 2 5 ,2{ 5.8 a b   所以椭圆  的方程为 2 2 1.5 5 2 8 x y  ………………………3 分 由已知,求得直线OA的方程为 2 0,x y  从而 2 1.m n  (1) 又点C 在椭圆  上,故 2 22 8 5.m n  (2) 由(1)(2)解得 3 4n  (舍去)或 1 .4n   从而 3 ,2m   所以点C 的坐标为 3 1, .2 4      ………………………………………6 分 (Ⅱ)设      0 0 1 1 2 2, , 2 , , 2 , .P x y M y y N y y 因 , ,P B M 三点共线,故 1 0 1 0 3 3 4 4 ,1 12 2 2 y y y x      整理得   0 0 1 0 0 3 2 .4 2 1 x yy y x    因 , ,P C N 三点共线,故 2 0 2 0 1 1 4 4 ,3 32 2 2 y y y x      整理得   0 0 2 0 0 6 .4 2 1 x yy y x    ……………10 分 因点 P 在椭圆  上,故 2 2 0 02 8 5x y  ,即 2 2 0 0 5 4 .2x y  从而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0 1 2 2 2 2 0 0 0 00 0 3 2 6 3 20 12 16 4 4 116 2 1 x y x y x x y yy y y x x yy x    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5 33 4 20 12 5 4 52 2 .5 3 1616 4 1 16 42 2 y x y y x y x y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 2 1 2 255 5 5 16OM ON y y y y     为定值. ………………………15 分 【变式二】【2018 届云南省大理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卷二】已知点 为圆 上一动点, 轴于点 ,若动点 满足 (其中 为非零常数) (1)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2)若 是一个中心在原点,顶点在坐标轴上且面积为 8 的正方形,当 时,得到动点 的轨迹为曲 线 ,过点 的直线 与曲线 相交于 两点,当线段 的中点落在正方形 内(包括边界)时,求 直线 斜率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 (Ⅰ)设动点 ,则 ,且 ,① 又 ,得 , 代入①得动点 的轨迹方程为 . (Ⅱ)当 时,动点 的轨迹曲线 为 . 直线 的斜率存在,设为 ,则直线 的方程为 ,代入 , 得 , 由 , 解得 ,② 设 ,线段 的中点 , 则 . 由题设知,正方形 在 轴左边的两边所在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注意到点 不可能在 轴 右侧,则点 在正方形 内(包括边界)的条件是 即 解得 ,此时②也成立. 于是直线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考点 4 直线、圆及圆锥曲线的交汇问题 【4-1】【2017 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直线 3 2y x 与椭圆C 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是 M ,点 M 在 x 轴上的射影恰 好是椭圆C 的右焦点 2F ,椭圆C 的另一个焦点是 1F ,且 1 2 9 4MF MF   . (1) 求椭圆C 的方程; (2) 直线l 过点 1,0 ,且与椭圆C 交于 ,P Q 两点,求 2F PQ 的内切圆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 2 2 14 3 x y  ;(2)3. 【解析】试题分析: (1)由题意求得 2, 3a b 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题意求得内切圆的面积函数: 2 2 2 12 3 4F PQ nS n   ,换元之后结合对勾函数的性质可得 2F PQ 面积 的最大值为 3. (2)由(1)知  1 1,0F  ,过点  1 1,0F  的直线与椭圆 C 交于 ,P Q 两点,则 2F PQ 的周长为 4 8a  , 则 2 1 4 42F PQS a r r     ( 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当 2F PQ 面积最大时,其内切圆面积最大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  1 1 2 21, , , ,x ny P x y Q x y  由 2 2 1 { , 14 3 x ny x y     得  2 24 3 6 9 0n y ny    1 2 1 22 2 6 9,3 4 3 4 ny y y yn n     所以 2 1 2 2 1 2 2 1 12 2 3 4F PQ nS F F y y n       令 2 1n t  ,则 1t  ,所以 2 12 43 F PQS t t    ,而 13t t  在 1, 上单调递增, 所以 2 12 343 F PQS t t     ,当 1t  时取等号,即当 0n  , 2F PQ 面积的最大值为 3 【4-2】已知圆 M:(x+1)2+y2=1,圆 N:(x-1)2+y2=9,动圆 P 与圆 M 外切并与圆 N 内切,圆心 P 的轨 迹为曲线 C (Ⅰ)求 C 的方程; (Ⅱ)l 是与圆 P,圆 M 都相切的一条直线,l 与曲线 C 交于 A,B 两点,当圆 P 的半径最长时,求|AB|. 【答案】(1) 2 2 1( 2)4 3 x y x   ;(2) 18 7AB  . 若直线 l 不垂直于 x 轴,设 l 与 x 轴的交点为 Q,则 1 QP R QM r  ,解得 ( 4,0)Q  ,故直线 l: ( 4)y k x  ; 有 l 与圆 M 相切得 2 3 1 1 k k   ,解得 2 4k   ;当 2 4k  时,直线 2 24y x  ,联立直线与椭圆 的方程解得 18 7AB  ;同理,当 2 4k   时, 18 7AB  . 【领悟技法】 直线、圆及圆锥曲线的交汇问题,要认真审题,学会将问题拆分成基本问题,然后综合利用数形结合思 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渐渐增强自己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触类旁通】 【变式一】【2018 届江西省南昌市上学期高三摸底】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 , 短轴长为 2.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l y kx m  与椭圆C 交于 ,M N 两点, O 为坐标原点,若 5 4OM ONk k  , 求证:点 ,m k 在定圆上. 【答案】(1)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x y  (2)证明见解析 1 2 1 2 1 2 1 2 5 5 4 54 4OM ON y yk k y y x xx x       2 2 1 2 1 2 1 24 4 4 5k x x km x x m x x       2 24 5 1k m    2 2 2 28 4 1 0k m m k    2 2 5 4m k  ② ,由①②得 2 26 1 50 ,5 20 4m k     点 ,m k 在定 圆 2 2 5 4x y  上. 试题解析:(1)设焦距为 2c ,由已知 3 2 ce a   , 2 2b  ,∴ 1b  , 2a  , ∴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x y  . (2)设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联立 2 2{ 14 y kx m x y     得 2 2 24 1 8 4 4 0k x kmx m     , 依题意,     2 2 28 4 4 1 4 4 0km k m      ,化简得 2 24 1m k  ,① 2 1 2 1 22 2 8 4 4,4 1 4 1 km mx x x xk k      ,     2 2 1 2 1 2 1 2 1 2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 若 5 4OM ONk k  ,则 1 2 1 2 5 4 y y x x  , 即 1 2 1 24 5y y x x , ∴  2 2 1 2 1 2 1 24 4 4 5k x x km x x m x x    , ∴   2 2 2 2 2 4 1 84 5 4 4 04 1 4 1 m kmk km mk k             , 即    2 2 2 2 2 24 5 1 8 4 1 0k m k m m k      ,化简得 2 2 5 4m k  ,② 由①②得 2 26 1 50 ,5 20 4m k    . ∴点 ,m k 在定圆 2 2 5 4x y  上.(没有求 k 范围不扣分) 【变式二】【2017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 动圆 M 与圆 2 2 1 : 2 0O x x y   外切,同时与圆 2 2 2 : 2 24 0O x y x    内切. (1)求动圆圆心 M 的轨迹方程; (2)设动圆圆心 M 的轨迹为曲线 C ,设 ,A P 是曲线C 上两点,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为 B (异于点 P ), 若直线 ,AP BP 分别交 x 轴于点 ,S T ,证明: ·OS OT 为定值. 【答案】(1) 2 2 19 8 x y  ;(2)详见解析. 2 29, 8a b  ,所以动圆圆心 M 的轨迹方程为 2 2 19 8 x y  . (2)设        0 0 1 1, , , , ,0 , ,0S TP x y A x y S x T x ,则  1 1,B x y ,由题意知 0 1x x  .则 1 0 1 0 AP y yk x x   , 直线 AP 方程为  1 1APy y k x x   ,令 0y  ,得 0 1 1 0 1 0 S x y x yx y y   ,同理     0 1 1 0 0 1 1 0 1 0 1 0 T x y x y x y x yx y y y y       ,于是 2 2 2 2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2 2 1 0 1 0 1 0 · ·S T x y x y x y x y x y x yOS OT x x y y y y y y        , 又  0 0,P x y 和  1 1,A x y 在椭圆 2 2 19 8 x y  上,故 2 2 2 20 1 0 18 1 , 8 19 9 x xy y             ,则    2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01 1 0 0 1 0 1 1 0 0 1 0 1 8 , 8 1 8 1 89 9 9 xxy y x x x y x y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2 22 2 2 2 0 10 1 1 0 2 2 2 21 0 0 1 8 · 98 9 x xx y x yOS OT y y x x     . 【易错试题常警惕】 易错典例: ABC 中,B,C 坐标分别为(-3,0),(3,0),且三角形周长为 16,求点 A 的轨迹方程. 易错分析:没注意检验曲线上的点是否都满足题意. 温馨提示:1.要注意完备性和纯粹性的检验. 2.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 x,y 之间的关系 F(x,y)=0. (2)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 (3)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代入(相关点)法:动点 P(x,y)依赖于另一动点 Q 0 0( )x y, 的变化而运动,常利用代入法求动点 P(x, y)的轨迹方程. 【学科素养提升之思想方法篇】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 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 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 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 点:第一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 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第二是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 数形转化;第三是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典例】【2018 届河南省长葛一高高三上学期开学】如图,已知抛物线 ,圆 ,过抛物线 的焦点 且与 轴平行的直线与 交于 两点,且 . (1)证明:抛物线 与圆 相切; (2)直线 过 且与抛物线 和圆 依次交于 ,且直线 的斜率 ,求 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见解析;(2) . 试题解析: (1)证明:∵ ,∴ ,故抛物线 的方程为 , 联立 与 ,得 , ∵ ,∴抛物线 与圆 相切. (2) ,直线 的方程为 , 圆心 到直线 的距离为 , ∴ , 设 , 由 ,得 , 则 , ∴ , ∴ ,设 ,则 , 设 ,则 , ∵ ,∴ ,∴函数 在 上递增, ∴ ,∴ ,即 的取值范围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