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1-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主标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备考策略
副标题:通过考点分析高考命题方向,把握高考规律,为学生备考复习打通快速通道.
关键词: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知识总结备考策略
难度:5
重要程度:5
内容:一、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
1.当a≠0,可考虑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有
①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②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
③Δ<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离.
2.当a=0,b≠0时,即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则直线l与圆锥曲线E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①若E为双曲线,则直线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
②若E为抛物线,则直线l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重合.
二、圆锥曲线的弦长
设斜率为k(k≠0)的直线l与圆锥曲线C相交于A、B两点,A(x1,y1),B(x2,y2),则|AB|=|x2-x1|=|y2-y1|.
思维规律解题:
考向一:中点弦、弦长问题
例1. 已知F1(-1,0)、F2(1,0),圆F2:(x-1)2+y2=1,一动圆在y轴右侧与y轴相切,同时与圆F2相外切,此动圆的圆心轨迹为曲线C,曲线E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
(1)求曲线C的方程;
(2)设曲线C与曲线E相交于第一象限点P,且|PF1|=,求曲线E的标准方程;
(3)在(1)、(2)的条件下,直线l与椭圆E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M在曲线C上,求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解析 (1)设动圆圆心的坐标为(x,y)(x>0)
因为动圆在y轴右侧与y轴相切,同时与圆F2相外切,所以|CF2|-x=1,
∴=x+1,化简整理得y2=4x,曲线C的方程为y2=4x(x>0);
(2)依题意,c=1,|PF1|=,可得xp=,
∴|PF2|=,又由椭圆定义得2a=|PF1|+|PF2|=+=4,a=2.
∴b2=a2-c2=3,所以曲线E的标准方程为+=1;
(3)(方法一)设直线l与椭圆E交点A(x1,y1),B(x2,y2),A,B的中点M的坐标为(x0,y0),
设直线l方程为y=kx+m(k≠0,m≠0),
与+=1联立得(3+4k2)x2+8kmx+4m2-12=0,
由Δ>0得4k2-m2+3>0;①
由韦达定理得x1+x2=-,
∴x0=-,y0=,
将M代入y2=4x,整理得m=-,②
将②代入①得162k2(3+4k2)<81,令t=4k2(t>0),则64t2+192t-81<0,∴0<t<.
∴-<k<且k≠0.
(方法二)设直线l与椭圆E交点A(x1,y1),B(x2,y2),A,B的中点M的坐标为(x0,y0),
将A,B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中,得
两式相减得3(x1-x2)(x1+x2)+4(y1-y2)(y1+y2)=0,
∴=-,
∵y=4x0,∴直线AB的斜率k==-y0,
由(2)知xp=,∴y=4xp=,∴yP=±,
由题设-<y0<(y0≠0),
∴-<-y0<,
即-<k<(k≠0).
考向二 :最值与范围问题
例2(2013·课标全国卷Ⅱ)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椭圆M:+=1(a>b>0)右焦点的直线x+y-=0交M于A,B两点,P为AB的中点,且OP的斜率为.
(1)求M的方程;
(2)C,D为M上的两点,若四边形ACBD的对角线CD⊥AB,求四边形ACBD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1)设A(x1,y1),B(x2,y2),P(x0,y0),
则+=1,+=1,=-1,
由此可得=-=1.
因为x1+x2=2x0,y1+y2=2y0,=,
所以a2=2b2.
又由题意知,M的右焦点为(,0),故a2-b2=3.
因此a2=6,b2=3.
所以M的方程为+=1.
(2)由解得或
因此|AB|=.
由题意可设直线CD的方程为y=x+n,设C(x3,y3),D(x4,y4).
由得3x2+4nx+2n2-6=0.
于是x3,4=.
因为直线CD的斜率为1,
所以|CD|=|x4-x3|= .
由已知,四边形ACBD的面积
S=|CD|·|AB|= ,
当n=0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所以四边形ACBD面积的最大值为.
考向三 [158] 定值、定点问题
例3.设M、N为抛物线C:y=x2上的两个动点,过M、N分别作抛物线C的切线l1、l2,与x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l1与l2相交于点P,若|AB|=1.
图8-9-1
(1)求点P的轨迹方程;
(2)求证:△MNP的面积为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解析 (1)设M(m,m2),N(n,n2),则依题意知,切线l1,l2的方程分别为y=2mx-m2,y=2nx-n2,则A,B.
设P(x,y),由得①
因为|AB|=1,所以|n-m|=2,
即(m+n)2-4mn=4,将①代入上式,得
y=x2-1.
∴点P的轨迹方程为y=x2-1.
(2)证明 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b(b>0).
联立方程
消去y,得x2-kx-b=0.
所以m+n=k,mn=-b.②
点P到直线MN的距离
d=,|MN|=|m-n|,
∴S△MNP=d·|MN|
=|k-mn+b|·|m-n|
=·(m-n)2·|m-n|=2.
即△MNP的面积为定值2.
备考策略:1.涉及弦的中点与直线的斜率问题,可考虑“点差法”,构造出kAB=f(y1-y2,x1-x2)和x1+x2,y1+y2,整体代换,求出中点或斜率,体现“设而不求”的思想.
2.在利用代数法解决最值与范围问题时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利用判别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2)利用已知参数的范围,求新参数的范围,解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
(3)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5)利用函数的值域的求法,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