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9.50 KB
  • 2021-06-16 发布

人教新课标A版数学高三高考卷 06届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全国Ⅱ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理工农医类)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2 页,第Ⅱ卷 3 至 4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 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 贴好条形码.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B 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公式 P(A+B)=P(A)+P(B) S=4πR2 如果事件 A、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P(A  B)=P(A)  P(B) 球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那么 V=4 3πR2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P(k)=Ck nPk(1-P)n-k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 M={x|x<3},N={x|log2x>1},则 M∩N= (A) (B){x|0<x<3} (C){x|1<x<3} (D){x|2<x<3} (2)函数 y=sin2xcos2x 的最小正周期是 (A)2π (B)4π (C)π 4 (D)π 2 (3) 3 (1-i)2 = (A)3 2i (B)-3 2i (C)i (D)-i (4)过球的一条半径的中点,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A) 3 16 (B) 9 16 (C)3 8 (D) 9 32 (5)已知△ABC 的顶点 B、C 在椭圆x2 3 +y2=1 上,顶点 A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外一个 焦点在 BC 边上,则△ABC 的周长是 (A)2 3 (B)6 (C)4 3 (D)12 (6)函数 y=lnx-1(x>0)的反函数为 (A)y=ex+1(x∈R) (B)y=ex-1(x∈R) (C)y=ex+1(x>1) (D)y=ex-1(x>1) (7)如图,平面α⊥平面β,A∈α,B∈β,AB 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π 4 和π 6 ,过 A、B 分 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 A′、B′,则 AB∶A′B′= (A)2∶1 (B)3∶1 (C)3∶2 (D)4∶3 (8)函数 y=f(x)的图像与函数 g(x)=log2x(x>0)的图像关于原点 对称,则 f(x)的表达式为 (A)f(x)= 1 log2x(x>0) (B)f(x)=log2(-x)(x<0) (C)f(x)=-log2x(x>0) (D)f(x)=-log2(-x)(x<0) (9)已知双曲线x2 a2 -y2 b2 =1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y=4 3x,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5 3 (B)4 3 (C)5 4 (D)3 2 (10)若 f(sinx)=3-cos2x,则 f(cosx)= (A)3-cos2x (B)3-sin2x (C)3+cos2x (D)3+sin2x (11)设 Sn 是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若S3 S6 =1 3 ,则 S6 S12 = (A) 3 10 (B)1 3 (C)1 8 (D)1 9 (12)函数 f(x)=错误!的最小值为 (A)190 (B)171 (C)90 (D)45 α β A BA′ B′ 绝密★启用前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理工农医类) 第Ⅱ卷 (本卷共 10 小题,共 90 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不能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3)在(x4+1 x)10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用数字作答) (14)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且 AB=1,BC=4,则边 BC 上的中线 AD 的长为 . (15)过点(1,2)的直线 l 将圆(x-2)2+y2=4 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 线 l 的斜率 k= . (16)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 10 000 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要从这 10 000 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 100 人作进一步调查,则在[2500,3000)(元)月收入 段应抽出 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向量 a=(sinθ,1),b=(1,cosθ),-π 2 <θ<π 2 . (Ⅰ)若 a⊥b,求θ; (Ⅱ)求|a+b|的最大值. 0.0001 0.0002 0.0003 0.0004 0.0005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月收入(元) 频率/组距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批产品成箱包装,每箱 5 件.一用户在购进该批产品前先取出 3 箱,再从每箱中任意抽 取 2 件产品进行检验.设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 0 件、1 件、2 件二等品,其余为一等 品. (Ⅰ)用ξ表示抽检的 6 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求ξ的分布列及ξ的数学期望; (Ⅱ)若抽检的 6 件产品中有 2 件或 2 件以上二等品,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求这批 产品级用户拒绝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BC,D、E 分别为 BB1、AC1 的中点. (Ⅰ)证明:ED 为异面直线 BB1 与 AC1 的公垂线; (Ⅱ)设 AA1=AC= 2AB,求二面角 A1-AD-C1 的大小.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函数 f(x)=(x+1)ln(x+1),若对所有的 x≥0,都有 f(x)≥ax 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抛物线 x2=4y 的焦点为 F,A、B 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 AF→=λ FB→(λ>0).过 A、 B 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FM→· AB→为定值; (Ⅱ)设△ABM 的面积为 S,写出 S=f(λ)的表达式,并求 S 的最小值. (22)(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方程 x2-anx-an=0 有一根为 Sn-1,n=1,2,3,…. (Ⅰ)求 a1,a2; (Ⅱ){an}的通项公式. A BC D E A1 B1C1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试题(必修+选修Ⅱ)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1.本解答给出了一种或几种解法供参考,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答不同,可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 容比照评分参考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对计算题,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时,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未改变该题的内容和难度, 可视影响的程度决定后继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部分正确解答应得分数的一半;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有较 严重的错误,就不再给分. 3.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4.只给整数分数—选择题和填空题不给中间分. 一、选择题 ⑴D ⑵D ⑶A ⑷A ⑸C ⑹B ⑺A ⑻D ⑼A ⑽C ⑾A ⑿C 二、填空题 ⒀45 ⒁ 3 ⒂ 2 2 ⒃25 三、解答题 17.解:(Ⅰ)若 a⊥b,则 sinθ+cosθ=0,……………2 分 由此得 tanθ=-1(-π 2 <θ<π 2),所以 θ=-π 4 ;………………4 分 (Ⅱ)由 a=(sinθ,1),b=(1,cosθ)得 |a+b|= (sinθ+1)2+(1+cosθ)2= 3+2(sinθ+cosθ) = 3+2 2sin(θ+π 4),………………10 分 当 sin(θ+π 4)=1 时,|a+b|取得最大值,即当θ=π 4 时,|a+b|最大值为 2+1.……12 分 18.解:(Ⅰ)ξ可能的取值为 0,1,2,3. P(ξ=0)=C2 4 C2 5 · C2 3 C2 5 = 18 100 = 9 50 P(ξ=1)=C1 4 C2 5 · C2 3 C2 5 +C2 4 C2 5 · C1 3·C1 2 C2 5 =12 25 P(ξ=2)=C1 4 C2 5 · C1 3·C1 2 C2 5 +C2 4 C2 5 · C2 2 C2 5 =15 50 P(ξ=3)=C1 4 C2 5 · C2 2 C2 5 = 1 25 . ………………8 分 ξ的分布列为 ξ 0 1 2 3 P 9 50 12 25 15 50 1 25 数学期望为 Eξ=1.2. (Ⅱ)所求的概率为 p=P(ξ≥2)=P(ξ=2)+P(ξ=3)=15 50 + 1 25 =17 50 ……………12 分 19.解法一: (Ⅰ)设 O 为 AC 中点,连接 EO,BO,则 EO∥=1 2C1C,又 C1C∥=B1B,所以 EO∥=DB, EOBD 为平行四边形,ED∥OB. ……2 分 ∵AB=BC,∴BO⊥AC, 又平面 ABC⊥平面 ACC1A1,BO面 ABC,故 BO⊥平面 ACC1A1, ∴ED⊥平面 ACC1A1,BD⊥AC1,ED⊥CC1, ∴ED⊥BB1,ED 为异面直线 AC1 与 BB1 的公垂线.……6 分 (Ⅱ)连接 A1E,由 AA1=AC= 2AB 可知,A1ACC1 为正方形, ∴A1E⊥AC1,又由 ED⊥平面 ACC1A1 和 ED平面 ADC1 知平面 ADC1⊥平面 A1ACC1,∴A1E⊥平面 ADC1.作 EF⊥AD,垂足为 F,连接 A1F,则 A1F⊥ AD,∠A1FE 为二面角 A1-AD-C1 的平面角. 不妨设 AA1=2,则 AC=2,AB= 2ED=OB=1,EF=AE×ED AD = 2 3 , tan∠A1FE= 3,∴∠A1FE=60°. 所以二面角 A1-AD-C1 为 60°. ………12 分 解法二: (Ⅰ)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 O-xyz,其中原点 O 为 AC 的中点. 设 A(a,0,0),B(0,b,0),B1(0,b,2c). 则 C(-a,0,0),C1(-a,0,2c),E(0,0,c),D(0,b,c). ……3 分 ED→=(0,b,0),BB1 →=(0,0,2c). ED→·BB1 →=0,∴ED⊥BB1. 又AC1 →=(-2a,0,2c), ED→·AC1 →=0,∴ED⊥AC1, ……6 分 所以 ED 是异面直线 BB1 与 AC1 的公垂线. (Ⅱ)不妨设 A(1,0,0),则 B(0,1,0),C(-1,0,0),A1(1,0,2), BC→=(-1,-1,0), AB→=(-1,1,0),AA1 →=(0,0,2), A BC D E A1 B1C1 O F A BC D E A1 B1C1 O z x y BC→· AB→=0, BC→·AA1 →=0,即 BC⊥AB,BC⊥AA1,又 AB∩AA1=A, ∴BC⊥平面 A1AD. 又 E(0,0,1),D(0,1,1),C(-1,0,1), EC→=(-1,0,-1), AE→=(-1,0,1),ED→=(0,1,0), EC→· AE→=0, EC→·ED→=0,即 EC⊥AE,EC⊥ED,又 AE∩ED=E, ∴ EC⊥面 C1AD. ……10 分 cos< EC→, BC→>= EC→· BC→ | EC→|·| BC→| =1 2 ,即得 EC→和 BC→的夹角为 60°. 所以二面角 A1-AD-C1 为 60°. ………12 分 20.解法一: 令 g(x)=(x+1)ln(x+1)-ax, 对函数 g(x)求导数:g′(x)=ln(x+1)+1-a 令 g′(x)=0,解得 x=ea-1-1, ……5 分 (i)当 a≤1 时,对所有 x>0,g′(x)>0,所以 g(x)在[0,+∞)上是增函数, 又 g(0)=0,所以对 x≥0,都有 g(x)≥g(0), 即当 a≤1 时,对于所有 x≥0,都有 f(x)≥ax. ……9 分 (ii)当 a>1 时,对于 0<x<ea-1-1,g′(x)<0,所以 g(x)在(0,ea-1-1)是减函数, 又 g(0)=0,所以对 0<x<ea-1-1,都有 g(x)<g(0), 即当 a>1 时,不是对所有的 x≥0,都有 f(x)≥ax 成立. 综上,a 的取值范围是(-∞,1]. ……12 分 解法二:令 g(x)=(x+1)ln(x+1)-ax, 于是不等式 f(x)≥ax 成立即为 g(x)≥g(0)成立. ……3 分 对函数 g(x)求导数:g′(x)=ln(x+1)+1-a 令 g′(x)=0,解得 x=ea-1-1, ……6 分 当 x> ea-1-1 时,g′(x)>0,g(x)为增函数, 当-1<x<ea-1-1,g′(x)<0,g(x)为减函数, ……9 分 所以要对所有 x≥0 都有 g(x)≥g(0)充要条件为 ea-1-1≤0. 由此得 a≤1,即 a 的取值范围是(-∞,1]. ……12 分 21.解:(Ⅰ)由已知条件,得 F(0,1),λ>0. 设 A(x1,y1),B(x2,y2).由 AF→=λ FB→, 即得 (-x1,1-y)=λ(x2,y2-1), -x1=λx2 ① 1-y1=λ(y2-1) ② 将①式两边平方并把 y1=1 4x12,y2=1 4x22 代入得 y1=λ2y2 ③ 解②、③式得 y1=λ,y2=1 λ ,且有 x1x2=-λx22=-4λy2=-4, 抛物线方程为 y=1 4x2,求导得 y′=1 2x. 所以过抛物线上 A、B 两点的切线方程分别是 y=1 2x1(x-x1)+y1,y=1 2x2(x-x2)+y2, 即 y=1 2x1x-1 4x12,y=1 2x2x-1 4x22. 解出两条切线的交点 M 的坐标为(x1+x2 2 ,x1x2 4 )=(x1+x2 2 ,-1). ……4 分 所以FM→· AB→=(x1+x2 2 ,-2)·(x2-x1,y2-y1)=1 2(x22-x12)-2(1 4x22-1 4x12)=0 所以FM→· AB→为定值,其值为 0. ……7 分 (Ⅱ)由(Ⅰ)知在△ABM 中,FM⊥AB,因而 S=1 2|AB||FM|. |FM|= (x1+x2 2 )2+(-2)2= 1 4x1 2+1 4x2 2+1 2x1x2+4 = y1+y2+1 2 ×(-4)+4 = λ+1 λ +2= λ+ 1 λ . 因为|AF|、|BF|分别等于 A、B 到抛物线准线 y=-1 的距离,所以 |AB|=|AF|+|BF|=y1+y2+2=λ+1 λ +2=( λ+ 1 λ )2. 于是 S=1 2|AB||FM|=( λ+ 1 λ )3, 由 λ+ 1 λ ≥2 知 S≥4,且当λ=1 时,S 取得最小值 4. 22.解:(Ⅰ)当 n=1 时,x2-a1x-a1=0 有一根为 S1-1=a1-1, 于是(a1-1)2-a1(a1-1)-a1=0,解得 a1=1 2 . 当 n=2 时,x2-a2x-a2=0 有一根为 S2-1=a2-1 2 , 于是(a2-1 2)2-a2(a2-1 2)-a2=0,解得 a1=1 6 . (Ⅱ)由题设(Sn-1)2-an(Sn-1)-an=0, 即 Sn2-2Sn+1-anSn=0. 当 n≥2 时,an=Sn-Sn-1,代入上式得 Sn-1Sn-2Sn+1=0 ① 由(Ⅰ)知 S1=a1=1 2 ,S2=a1+a2=1 2 +1 6 =2 3 . 由①可得 S3=3 4 . 由此猜想 Sn= n n+1 ,n=1,2,3,…. ……8 分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结论. (i)n=1 时已知结论成立. (ii)假设 n=k 时结论成立,即 Sk= k k+1 , 当 n=k+1 时,由①得 Sk+1= 1 2-Sk ,即 Sk+1=k+1 k+2 , 故 n=k+1 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由(i)、(ii)可知 Sn= n n+1 对所有正整数 n 都成立. ……10 分 于是当 n≥2 时,an=Sn-Sn-1= n n+1 -n-1 n = 1 n(n+1) , 又 n=1 时,a1=1 2 = 1 1×2 ,所以 {an}的通项公式 an= n n+1 ,n=1,2,3,…. ……12 分 2006 高考数学试题全国 II 卷理科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2页。第II卷 3至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清楚,并贴好 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积公式 24S R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 34 3V R ( ) ( ) ( )P A B P A P B   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 ( . ) ( ). ( )P A B P A P B 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是 ( ) (1 )k k n k n nP k C P P  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  2{ | 3}, | log 1M x x N x x    ,则 M N  (D) (A) (B) | 0 3x x  (C) |1 3x x  (D) | 2 3x x  解析:    2log 1 2N x x x x    ,用数轴表示可得答案 D 考察知识点有对数函数的单调性,集合的交集 本题比较容易. (2)函数 sin 2 cos2y x x 的最小正周期是(D) (A) 2 (B) 4 (C) 4  (D) 2  解析: 1sin 2 cos2 sin 42y x x x  所以最小正周期为 2 4 2T    ,故选 D 考察知识点有二倍角公式,最小正周期公式 本题比较容易. (3) 2 3 (1 )i  (A) (A) 3 2 i (B) 3 2 i (C)i (D) i 解析: 2 2 3 3 3 3 3 (1 ) 2 2 2 2 i i ii i i       故选 A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复数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比较简单 (4)过球的一条半径的中点,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A) (A) 3 16 (B) 9 16 (C) 3 8 (D) 9 32 解析:设球的半径为 R, 过球的一条半径的中点,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由勾股定理可得一个半 径为 3 2 R 的圆,所以 2 1 2 2 3( ) 32 4 16 RS S R   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察截面的形状和球的表面积公式,难度中等 (5)已知 ABC 的顶点 B、C 在椭圆 2 2 13 x y  上,顶点 A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 外一个焦点在 BC 边上,则 ABC 的周长是 ( C) (A) 2 3 (B)6 (C) 4 3 (D)12 解析(数形结合)由椭圆的定义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长轴长 2a,可得 ABC 的周 长为 4a= 4 3 ,所以选 C 本题主要考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椭圆的基本性质,难度中等 (6)函数 ln 1( 0)y x x   的反函数为(B) (A) 1( )xy e x R  (B) 1( )xy e x R  (C) 1( 1)xy e x  (D) 1( 1)xy e x  解析: 1ln 1( 0) ln 1 ( )yy x x x y x e y R         所以反函数为 1( )xy e x R 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察反函数的求法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难度中等 (7)如图,平面  平面  , , ,A B AB   与两平面 、 所成的角分别为 4  和 6  。过 A、B 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为 'A 、 ',B 则 : ' 'AB A B  (A) (A) 2:1 (B)3:1 (C)3: 2 (D) 4:3 解 析 : 连 接 AB A B 和 , 设 AB=a, 可 得 AB 与 平 面  所 成 的 角 为 4BAB   , 在 2 2Rt BAB AB a   中有 ,同理可得 AB 与平面  所成的角为 6ABA   ,所以 1 2A A a  ,因 此在 2 22 1 1( ) ( )2 2 2Rt AA B A B a a a       中 ,所以 1: ' ' : 2:12AB A B a a  ,故选 A A' B' A B   本题主要考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线面的垂直关系,要用到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 角关系.有一定的难度 (8)函数 ( )y f x 的图像与函数 2( ) log ( 0)g x x x 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则 ( )f x 的表达 式为(D) (A) 2 1( ) ( 0)logf x xx   (B) 2 1( ) ( 0)log ( )f x xx   (C) 2( ) log ( 0)f x x x   (D) 2( ) log ( )( 0)f x x x    解析(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x,-y),所以 2( ) log ( 0)g x x x   2( ) log ( )( 0)f x x x   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察对称的性质和对数的相关性质,比较简单,但是容易把 2 1( ) ( 0)log ( )f x xx   与 2( ) log ( )( 0)f x x x    搞混,其实 2 2 1( ) log ( ) logf x x x      (9)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x y a b  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4 3y x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A) (A) 5 3 (B) 4 3 (C) 5 4 (D) 3 2 解析:双曲线焦点在 x 轴,由渐近线方程可得 2 24 3 4 5,3 3 3 b cea a    可得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察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和离心率公式,涉及 a,b,c 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10)若 (sin ) 3 cos2 ,f x x  则 (cos )f x =(C) (A)3 cos2x (B)3 sin 2x (C)3 cos2x (D)3 sin 2x 解析: 2 2(sin ) 3 cos2 3 (1 2sin ) 2sin 2f x x x x       所以 2( ) 2 2f x x  ,因此 2 2(cos ) 2cos 2 (2cos 1) 3 3 cos2f x x x x      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察函数解析式的变换和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记忆的成分较重,难度一般 (11)设 nS 是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若 3 6 1 3 S S  则 6 12 S S  (A) (A) 3 10 (B) 1 3 (C) 1 8 (D) 1 9 解析: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 3 1 1 6 1 3 3 1 , 26 15 3 S a d a dS a d    可得 且 0d  所以 6 1 12 1 6 15 27 3 12 66 90 10 S a d d S a d d   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察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难度一般 (12)函数 19 1 ( ) n f x x n    的最小值为(C) (A)190 (B)171 (C)90 (D)45 解析: 19 1 ( ) 1 2 3 19 n f x x n x x x x             表示数轴上一点到 1,2,3…19 的距 离之和,可知 x 在 1—19 最中间时 f(x)取最小值.即 x=10 时 f(x)有最小值 90,故选 C 本题主要考察求和符号的意义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难度稍大,且求和符号不在高中要求范围内, 只在线性回归中简单提到过. 理科数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注意事项: 本卷共 2 页,10 小题,用黑碳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13)在 4 101( )x x 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45(用数字作答) 解析: 4 10 40 5 1 10 10 1( ) ( )r r r r r rT C x C xx      要求常数项,即 40-5r=0,可得 r=8 代入通项公式可得 8 2 1 10 10 45rT C C    本题利用二项式的通项公式(让次数为 0,求出 r)就可求出答案,比较简单 (14)已知 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且 1, 4,AB BC  则边 BC 上的中线 AD 的长为 3 解析: 由 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可得 A+C=2B 而 A+B+C= 可得 3B   AD 为边 BC 上的中线可知 BD=2,由余弦定理定理可得 3AD  本题主要考察等差中项和余弦定理,涉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度中等 (15)过点 (1, 2) 的直线 l 将圆 2 2( 2) 4x y   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 直线l 的斜率 2 2k  解析(数形结合)由图形可知点 A (1, 2) 在圆 2 2( 2) 4x y   的内部, 圆心为 O(2,0)要使得劣弧 所对的圆心角最小,只能是直线l OA ,所以 1 1 2 22l OA k k       本题主要考察数形结合思想和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难度中等 (16)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 10000 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要从这 10000 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 100 人作进一步调查,则在[2500,3000)(元)月收入段应抽出 25 人。 0.0005 3000 3500 0.0003 0.0004 2000 1500 0.0002 0.0001 4000 2500 1000 月收入(元) 频率/组距 解析:由直方图可得[2500,3000) (元)月收入段共有10000 0.0005 500 2500   人 按分层抽样应抽出 1002500 2510000   人 本题主要考察直方图和分层抽样,难度一般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向量 (sin ,1), (1,cos ), .2 2a b          (I)若 ,a b  求 ; (II)求 a b  的最大值。 解(1). ,a b   0a b     sin cos 0   4    2 2(2). (sin 1,cos 1) (sin 1) (cos 1)a b             2 2sin 2sin 1 cos 2cos 1 2(sin cos ) 3              2 2 sin( ) 34    当sin( )4   =1 时 a b  有最大值,此时 4   最大值为 2 2 3 2 1   本题主要考察以下知识点 1.向量垂直转化为数量积为 0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以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 4.已知向量的坐标表示求模 难度中等,计算量不大 (18)(本小题满分12分) 某批产品成箱包装,每箱 5 件,一用户在购进该批产品前先取出 3 箱,再从每箱中任 意出取 2 件产品进行检验。设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 0 件、1 件、2 件二等品,其余为 一等品。 (I)用 表示抽检的 6 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求 的分布列及 的数学期望; (II)若抽检的 6 件产品中有 2 件或 2 件以上二等品,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求这批 产品被用户拒绝的概率。 解(1.) 0,1,2,3  22 34 2 2 5 5 18 9P( 0)= 100 50 CC C C      2 1 11 2 3 3 24 4 2 2 2 2 5 5 5 5 C 24P( 1 )= C 50 C C CC C C C       1 11 2 2 3 24 4 2 2 2 2 2 5 5 5 5 15( 2) 50 C CC C CP C C C C        1 2 4 2 2 2 5 5 2( 3) 50 C CP C C      所以 的分布列为  0 1 2 3 P 9 50 24 50 15 50 2 50  的数学期望 E( )= 9 24 15 20 1 2 3 1.250 50 50 50         (2)P( 2  )= 15 2 17( 2) ( 3) 50 50 50P P       本题主要考察分布列的求法以及利用分布列求期望和概率,难度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较大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AB BC D 、 E 分别为 1BB 、 1AC 的中点。 (I)证明:ED 为异面直线 1BB 与 1AC 的公垂线; (II)设 1 2 ,AA AC AB  求二面角 1 1A AD C  的大小。 提示:1 证明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利用等腰三角形 1C DA 2 连 1A D ,由 1 2 ,AA AC AB  可得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 1C 在平面 1 1A ABB 内的 射影为点 1A 所以 1 1 1 2 A DA C DA SCOS S      ,所以二面角 1 1A AD C  为 3  (或 60 ) 本题主要考察以下知识点 1.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定义(与两条异面直线均垂直切相交) 2.直棱柱的性质(侧棱垂至于底面) 3.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4.二面角的求法(可用射影面积或者直接作出二面角) 难度对于民族地区考生较大 (20)(本小题12分) 设函数 ( ) ( 1)ln( 1).f x x x   若对所有的 0,x  都有 ( )f x ax 成立,求实数 a 的取 值范围。 解析:令 ( ) ( 1)ln( 1)g x x x ax    对 g(x)求导得 ( ) ln( 1) 1g x x a     令 1( ) 0 1ag x x e      当 1a  时,对所有的 x>0 都有 ( ) 0g x  ,所以  ( ) 0,g x 在 上为单调增函数 又 g(0)=0,所以对 0 ( ) (0)x g x g 时有 即当 1 ( )a f x ax 时都有 所以 1a  成立 当 a>1 时,对于 10 1 , ( ) 0ax e g x    时 所以 g(x)在 10, 1ae   上是减函数,又g(0)=0 所以对于 10 1 ( ) (0)ax e g x g   有 即 f(x)1 时 ( )f x ax 不一定成立 综上所述可知 a 的取值范围是 ,1 B A C C 1 B 1 A 1 D E 本题主要考察了函数的导数和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涉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难度较大 (21)(本小题满分为14分) 已知抛物线 2 4x y 的焦点为 F,A、B 是热线上的两动点,且 ( 0).AF FB    过 A、 B 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 M。 (I)证明 .FM AB   为定值; (II)设 ABM 的面积为 S,写出 ( )S f  的表达式,并求 S 的最小值。 提示 F 点的坐标为(0,1)设 A 点的坐标为 2 1 1, 4 xx     B 点的坐标为 2 2 2 , 4 xx     由 ( 0).AF FB    可得 2 2 1 2 1 2,1 , 14 4 x xx x             因此 1 2 2 2 1 21 ( 1)4 4 x x x x        过 A 点的切线方程为 2 1 1 1( )4 2 x xy x x   (1) 过 B 点的切线方程为 2 2 2 2( )4 2 x xy x x   (2) 解(1)( 2)构成的方程组可得点 M 的坐标,从而得到 FM AB    =0 即为定值 2. FM AB    =0 可得 FM AB  三角形面积 ( ) 2 FM ABS f    21 1, ( )FM AB        所以 3 31 1 1( ) ( ) 2 42 2 2 FM ABS f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 时取等号 本题主要考察共线向量的关系,曲线的切线方程,直线的交点以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点 涉及均值不等式,计算较复杂.难度很大 (22)(本小题满分12分)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且方程 2 0n nx a x a   有一根为 1, 1,2,3,...nS n  (I)求 1 2, ;a a (II)求 na 的通项公式 提示:1 1, 1,2,3,...nS n  为方程的根,代入方程可得 2( 1) ( 1) 0n n n nS a S a     将 n=1 和 n=2 代入上式可得 1 1 2a  2 1 6a  2. 求出 1 2 3 4, , ,a a a a 等,可猜想 1 ( 1)na n n   并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本题主要考察 1.一般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间的关系 2.方程的根的意义(根代入方程成立) 3. 数 学 归 纳 法 证 明 数 列 的 通 项 公 式 ( 也 可 以 把 1 ( 1)na n n   分 开 为 1 1 1 , ,( 1) 1na n n n n     然后求和 中间项均抵消 只剩下首项和末项 ,可得 nS 难道较大,不过计算较易,数列的前面一些项的关系也比较容易发现 试卷总体评价难度不算大,考察知识点不多.注重对一些基本公 式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考察,选择题填空题较简单,但解 答题有一定的难度,保证学习一般的学生能拿到 100 左右的分 数,但是得高分也比较困难.有较好的区分度 函数的周期性以及函数的连续性和极限等知识点没在试卷的 考察范围内,新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