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标分析】
1、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唐诗,各具特色,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修养,拓展学生能力。
2. 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教学难点
①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②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词,也有一定的实词背诵基础。
2.学生在诗词的鉴赏方面有所欠缺,需要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8 / 8
【教学过程】
一、 构建动场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过的诗歌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李白、杜甫、岑参、李益的诗。
二、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展示
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
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
8 / 8
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细节建议:“沙似雪”“月如霜”两处宜以较两句前四字更沉缓的语调娓娓读出,更好地烘托边城的苍茫夜色;第三句语速宜有明显加快,有急切感,让人感受到芦管声在这个深夜扎进了征人的心中;“一夜”“尽”两处宜停顿(“尽”的停顿宜更长,有一种欲说还休,“望乡”二字说不出之感),并重读,总体给人以整整一夜难眠,无一人幸免的深彻之感。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基于古诗词的文本特质,意在“以生为本”,以“诵读”为先,以多种“诵读”的方式贯穿,旨在让学生以课本第一手资料为基,通过自由诵读、小组轮读、解惑,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呈现有自主成长品质的原生态学情,进而在教师的点拨、示范下实现再成长。其自读、轮读、展读、改读、齐读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成长潜力,以及教师对动态学情的把握。
一、 交流探究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1. 小组合作:参照《峨眉山月歌》示例,口头翻译另三首诗歌。
要求:(1)充分借鉴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
(2) 对必要的字词解释扩展,语言凝练、通顺。
(3) 每首诗歌指定组内一位同学主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示例:《峨眉山月歌》参考译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 小组展示诗歌翻译,一组一诗,其他组在翻译后即时提出质疑、补充,教师
8 / 8
基于各组意见进行点评、明确。
《江南逢李龟年》参考译诗
(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
(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
细节建议:学生易忽视诗歌前后四十余年这样巨大的时间跨度,教师宜就此内容通过译诗作必要的明确;“几度”之意为“多次”,学生易理解为“几次”,而忽视诗人言“多”之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参考译诗
(九九重阳)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战乱行军)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细节建议:诗歌标题交代了时间、背景两个重要的信息,这两个信息与诗歌前两句关系紧密,与登高饮酒、无人送酒有着因果关联,教师宜在学生解释扩展原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凝练的语句引导学生基于标题、注释提示内容,补充相关前因,让学生能在逻辑上更好地理解诗歌。而“故园菊”在战场旁的开放,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赏析短文中的“孤寂而凄凉”“不负秋阳”,进行必要而简明的描述,能在译诗中更好地还原诗歌的情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考译诗
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
不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细节建议:部分学生可能对“沙似雪”不能作出正确的画面联想,而对于“月如霜”的色之似虽应无碍,却可能对其中透出的寒意缺乏感知的敏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这两处比喻时,宜会其形,更应悟其神,可以通过必要的讲解、示范,来明确其中的意境。基于此,则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芦管的“凄凉”、征人的“难眠”,从而让后两句的译诗对于诗意的表达更加到位。
3. 环节小结。
古诗词的翻译,第一应基于原诗词句,将必要词句的意思解释扩展;第二应注意语言的凝练、顺畅;第三还应基于全诗内容,补充言语形式背后隐藏的意义,如《江南逢李龟年》 的今昔之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乱世佳节之绪,《夜上受降城闻笛》
8 / 8
的霜雪之境,都是诗歌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译读诗歌是一个必要且能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台阶,同时亦存在不小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潜力,故第二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译诗、班内译诗组间互补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和解释扩展的语言组织能力。应注意,在学生的自主完成环节上教师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宜基于具体学情来完成细节的提升,在这个过程,教师切不可失去自己的位置。
(二)联读诗歌
1. 月下心。
(思考《峨眉山月歌》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二诗中诗人借由“月”所传达的不同心境)
活动:与君共月,绘月抒心。
要求:同桌合作,选择一诗,发挥想象,假设你与当时的诗人相伴于同一片夜空下,试着结合诗句内容,描绘月色,抒发感受,并替诗人发声。请结合小贴士和赏析短文,完成格式要求的对话。
小贴士
(1) 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这轮山月在诗人东行时一路陪伴左右。(《蛾眉山月歌》)
⑵ 安史之乱后,征战频繁,藩镇割据,到李益时,局面不但没有好转,政治危机反而进一步加深,边疆也不得安宁。战士长期驻守,不能还乡,厌战情绪普遍。(《夜上受降城闻笛》)
格式: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描绘月色), 真是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益:
示例:峨眉山月歌
8 / 8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这半轮秋月,一路和我们玩着捉迷藏,真是可爱啊!
李白:哈哈!这可是我故乡的明月啊!我即将离乡闯荡,它一定是舍不得我,在为我送别,为我祝福吧!明月啊,我的朋友们啊,再见!
参考范例:
(1)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青山衔月,一片庄静明洁,这轮明月倒映在平羌中,像是你我旅途的伴侣,我这心里真是既感心安,又感亲切啊。
李白:是啊,此番我辞亲远游,定要干一番大事业,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故乡的明月,还有我那些故乡的朋友啊!也罢也罢,让我们向着下一站,出发吧!
(2)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银白的月光那么亮,把这边塞大漠都照成雪原了,我这心里真是一片凄冷啊。
李益:是啊,在这乱世,将士们驻守边疆,面对着这冷冰冰的世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听,是谁在吹着芦管,今夜恐怕又是一个不眠夜了……
(3)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皎洁的月光,照在高墙上,好像结了一层化不开的秋霜,我这心里真是空落落的,有着化不开的愁绪啊。
李益:哎,在这边塞,空寂忧愁的又何止是你的心啊!将士们都想着天下太平,好解甲还乡。回乐回乐,但愿还乡,平安喜乐。但他们还回得去吗?
小结:月本无情,但在古典诗词中,它随着诗人的心境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情,月成为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情感的代表和寄托,也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们在古诗词中,应注意它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巧妙呼应,相信我们能更好地走进这些诗歌的世界。
2. 花中语。
(思考《江南逢李龟年》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二诗中“落花”与“故园菊”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感时花有语。
要求:任选下面的一个选项,把自己换位到诗中“花”的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参考小贴士和赏析短文,发挥想象,可从听觉、视觉等感官出发,以诗中“花”为第一人称,通过补全独白的形式,来诉说诗人内心的情感。
小贴士:⑴ 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和开元盛世联系在一起的,也让他想起自己美好的早年时光。如今的李龟年却沦落天涯,从李龟年身上,杜甫看到了唐王朝历经 安史之乱的盛衰剧变,看到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也看到了自己的颠沛流离。“落花”中承载着诗人的家国之悲、时世之叹、身世之感。
8 / 8
(2)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此刻的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唐军正图收复,此刻仍未成。时逢重阳节,在古代正是登高饮酒、菊花盛放、亲友团聚的佳期,如今这一切美好,却被战乱吞噬。
补白选项: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美丽故园变得满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重阳佳节的和乐被乱军的铁蹄碾得粉碎,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范例: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听到了那绵长不绝的叹息,那流落天涯的悲戚。
(2)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破碎飘零的心,在家国、身世的伤感中,和我一起散落,腐朽。
(3)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美丽故园变得满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我仿佛听到了人们被乱军肆虐、欺凌的哀号,还有那对和平安居的声声祝祷。
(4)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重阳佳节的和乐被乱军的铁蹄碾得粉碎,我仿佛看到了人们那哀怜而无助的眼神,还有对唐军收复家园的遥望与期盼。
小结:自然万物,都可能成为诗人心绪的一个出口,另一种或悲戚、或唯美的化身,或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存在,与诗人的心紧密相连。诚如诗中的“落花”,它凋零,却失零落之美,把诗人的今昔慨叹演绎得伤感而不失节制;那“故园菊”仍不负秋阳地盛放,又何尝不是一种希望。
设计意图: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学生结合课本资源是不难说出大概的,但诗人是通过何种方式让这种情感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问题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或无法领悟的。故第三环节基于四首诗歌之间潜在的微妙联系设计了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如“月”“花”这些古典诗歌中的典型
8 / 8
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整个教学应是去术语化的,对话模拟、补全独白的活动方式存在一定难度,教师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一、 综合建模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设计意图:设计第四环节的背诵,是课标对学生进行优秀古诗文积累的要求。本环节放在诵读、译读、联读之后,能让学生在更好地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朗读 品读
月下心
花中语
【作业设计】
A层:背诵诗歌,完成“温故知新卷”一~四题
B层:背诵诗歌,完成“温故知新卷”一~三题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