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3.50 KB
  • 2021-11-01 发布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大自然神奇无限,探索之路充满艰辛,科学探究其乐无穷.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习科学家的__________和实事求是,勇于质疑,孜孜不倦,严谨认真以及善于__________的科学精神.‎ ‎2.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两运动员中,__________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__________较大.‎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9.3大阅兵”时,由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70”字样的编队“米秒不差”的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如图.要达到“米秒不差”,必须保证各直升机的飞行速度__________.此时,以某一直升机为参照物,其它直升机是__________.‎ ‎4.物理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图是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__________产生的,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 ‎5.小华是音乐爱好者,他能从音乐会的乐器合奏中分辨出演奏的各种乐器,依据是这些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6.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___Hz,人类__________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7.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照镜子,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则像离她的距离为__________m,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8.在如图中,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______是法线,折射角为__________度.‎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65m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50cm C.演奏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5m/s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照物是绝对静止的物体 B.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C.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D.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11.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B.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C.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D.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13.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1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否有能量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产生的原因 ‎15.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是( )‎ A.用声纳探海深 B.用超声波碎石 C.利用回声定位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确诊 ‎1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立竿见影 B.水中倒影 C.杯弓蛇影 D.海市蜃楼 ‎17.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清它 B.人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桌上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C.在反射现象中,镜面反射遵从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从反射定律 ‎18.小明同学画了几幅光的反射、折射的光路图(图中上方为玻璃,下方为空气),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9.如图所示,是平面镜反射所形成的光路,图中虚线是法线,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左右表面平行的玻璃砖,画出光从玻璃砖右表面射出的光线(要求画出法线).‎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1分)‎ ‎21.完成下面(1)(2)两题.‎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__________m/s;‎ ‎②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__________m;‎ ‎③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__________不变.‎ ‎22.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示,小俊同学能听到小华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__________可以传声.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 ‎(2)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改变____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实验表明,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 ‎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王刚同学利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根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铅笔等器材进行实验.‎ ‎(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位置重合,看到像与物(蜡烛)大小__________;‎ ‎(2)在探究像距跟物距的关系时,应用刻度尺分别测出__________的距离;‎ ‎(3)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移开蜡烛B,用白纸作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并没有看到蜡烛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4)探究表明,平面镜中的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__________的.‎ ‎24.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__度.‎ 五、综合应用题(第25小题4分,第26小题5分,共9分)‎ ‎25.一辆面包车在驶向郑州途中,司机看到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版时,他座位前的速度表如图乙所示.‎ ‎(1)从交通标志版上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 ‎(2)该面包车以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到达郑州还需要多少时间?‎ ‎26.已知A次和B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又知列车在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甲地﹣﹣乙地 乙地﹣﹣甲地 运行里程 A ‎7:30开 ‎16:30到 B ‎11:31开 ‎20:39到 ‎900 km ‎(1)A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大自然神奇无限,探索之路充满艰辛,科学探究其乐无穷.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习科学家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勇于质疑,孜孜不倦,严谨认真以及善于观察的科学精神.‎ ‎【考点】物理常识. ‎ ‎【专题】简答题.‎ ‎【分析】根据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玻尔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进行解答.‎ ‎【解答】解: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习科学家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和实事求是,勇于质疑,孜孜不倦,严谨认真以及善于观察的科学精神. ‎ 故答案为:尊重客观规律;观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史料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即可轻松答题.‎ ‎2.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两运动员中,乙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通过的路程较大.‎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 ‎【分析】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用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 ‎【解答】解:如图,是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乙通过的路程长,乙跑的越快,速度越大.‎ 故答案为:乙;通过的路程 ‎【点评】速度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9.3大阅兵”时,由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70”字样的编队“米秒不差”的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如图.要达到“米秒不差”,必须保证各直升机的飞行速度相同.此时,以某一直升机为参照物,其它直升机是静止.‎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多架直升机以编队的形式飞行时,必须保证每一架直升机的飞行速度相同,这样以某一直升机为参照物,其它直升机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 故答案为:相同;静止.‎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物理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图是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 ‎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解:(1)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竹管内空气柱的质量和体积,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改变了简易乐器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这条规律课本上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应用比较广泛.‎ ‎5.小华是音乐爱好者,他能从音乐会的乐器合奏中分辨出演奏的各种乐器,依据是这些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声现象.‎ ‎【分析】(1)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因此能根据音色很容易辨别各种乐器;‎ ‎“肃静”是不让说话或小声说话,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声源.‎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可结合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色﹣﹣音色,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6.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350Hz,人类能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 ‎【专题】应用题.‎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35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 f==350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5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50;能.‎ ‎【点评】(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 ‎(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7.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照镜子,她向平面镜靠近了0.5m,则像离她的距离为3m,像的大小将不变.(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1)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她走近平面镜0.5m,即物距减小0.5m,为1.5m;‎ 像距也应随之减小0.5m,也为1.5m,所以像离她的距离为1.5m+1.5m=3m.‎ ‎(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当小芳向平面镜靠近0.5m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3;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对于这一点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近大远小”似乎有出入,但这是人的一种错误感觉,需要正确理解.‎ ‎8.在如图中,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XX′是法线,折射角为60度.‎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 ‎【专题】图析法;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解答】解:由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故XX′是法线,YY′是界面,C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90°﹣60°=30°,故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图可知,∠AOX为折射角,等于60度.‎ 故答案为:XX′;60;‎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关键是要先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65m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50cm C.演奏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5m/s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 ‎【专题】参照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略小于20cm,在16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长度较小,演奏一遍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约为47s.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照物是绝对静止的物体 B.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C.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D.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故A错误;‎ B、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上不存在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故B正确;‎ C、研究物体运动都应该选择参照物,故C错误;‎ D、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地球以外的其它星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B.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C.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D.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在频闪照片中暗含的物理信息是每相连的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可根据两点间距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 ‎【解答】解:A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频闪照片的原理和打点计时器一样,即每隔相同的时间打一个点,可直接同两点间距的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解答】解:∵v=,‎ ‎∴t=,‎ ‎∴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3.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声现象.‎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14.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否有能量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产生的原因 ‎【考点】声音的产生. ‎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此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故选D.‎ ‎【点评】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放大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15.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是( )‎ A.用声纳探海深 B.用超声波碎石 C.利用回声定位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确诊 ‎【考点】声与信息. ‎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声现象.‎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用声纳探海深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B、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 C、回声定位属于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D、医用听诊器属于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具体实例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这一特点的联系能力,要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现象.‎ ‎[来源:学科网]‎ ‎1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立竿见影 B.水中倒影 C.杯弓蛇影 D.海市蜃楼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 ‎【专题】应用题.‎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影子是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C、杯弓蛇影是弓的光经过水面的反射进入人的眼中,人才能看到,所以说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7.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清它 B.人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桌上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C.在反射现象中,镜面反射遵从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从反射定律 ‎【考点】镜面反射;漫反射. ‎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1)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物体,我们都能看清它,故A错误;‎ ‎(2)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桌上的物体,是因为漫反射,故B错误;‎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注意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小明同学画了几幅光的反射、折射的光路图(图中上方为玻璃,下方为空气),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 ‎【专题】图析法;图像综合题.‎ ‎【分析】首先应该知道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其次要知道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 A、图中光线从玻璃种射入空气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 B、图中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均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故B正确;‎ C、图中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没有分居法线两侧,故C错;‎ D、图中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均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应熟练掌握,并会根据定律画光路图.‎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9.如图所示,是平面镜反射所形成的光路,图中虚线是法线,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 ‎【解答】解:图中法线已经给出.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入射角为i.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路的画法,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左右表面平行的玻璃砖,画出光从玻璃砖右表面射出的光线(要求画出法线).‎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 ‎【专题】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根据折射规律作图: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解答】解:‎ 过入射点作玻璃砖右表面的垂线,即法线,根据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即为光从玻璃砖右表面射出的光线,方向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中:当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图时注意:因为玻璃砖的两边平行,两条法线平行,所以最后的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1分)‎ ‎21.完成下面(1)(2)两题.‎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1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3.98cm.‎ ‎(2)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1.25m/s;‎ ‎②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500m;‎ ‎③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不变.‎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刻度尺的使用. ‎ ‎【专题】计算题;控制变量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①已知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v=可求出速度.‎ ‎②已知速度和时间可用速度变形公式s=vt求路程.‎ ‎③根据公式s=vt可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v、t都必须准确.‎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由图可知物体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00cm,物体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9.98cm,物体长度为9.98cm﹣6.00cm=3.98cm.‎ ‎(2)①小华步行速度为v===1.25m/s;‎ ‎(2)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s′=vt′=1.25m/s×20×60s=1500m.‎ ‎(3)根据公式s′=vt′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t′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故答案为:(1)1mm;3.98cm;(2)1.25;1500;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刻度尺的使用和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2.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示,小俊同学能听到小华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 ‎(2)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振动的幅度,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实验表明,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1)可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入手分析;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1)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振动的幅度,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实验表明,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1)固体;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的幅度;不同.‎ ‎【点评】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的相关特征,探究音调时,控制响度不变;探究响度时,控制音调不变.并注意将这一要求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王刚同学利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根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铅笔等器材进行实验.‎ ‎(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位置重合,看到像与物(蜡烛)大小相等;[来源:Z。xx。k.Com]‎ ‎(2)在探究像距跟物距的关系时,应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 ‎(3)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移开蜡烛B,用白纸作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并没有看到蜡烛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选填“实”或“虚”);‎ ‎(4)探究表明,平面镜中的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哪一侧观察;‎ 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便于得到物像大小关系.这种代替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实验中刻度尺的用途是可以测量物体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3)根据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这一特点,可判断棋子的像能不能成在白纸上;‎ ‎(4)根据两蜡烛位置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两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得出结论.‎ ‎【解答】解:‎ ‎(1)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然后可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2)在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3)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通过白纸无像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通过实验发现两蜡烛位置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两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1)A;相等;(2)物体和像到镜面;(3)虚;(4)对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4.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0度.‎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时,此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夹角为0°,即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折射角为0°.‎ ‎【解答】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故答案为:(1)反射;折射;‎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0.‎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五、综合应用题(第25小题4分,第26小题5分,共9分)‎ ‎25.一辆面包车在驶向郑州途中,司机看到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版时,他座位前的速度表如图乙所示.‎ ‎(1)从交通标志版上你能获得的信息有:此位置距郑州150km;此段路程中最高行驶速度是100km/h;‎ ‎(2)该面包车以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到达郑州还需要多少时间?‎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标志牌上的信息是:限速数值与距郑州的距离.‎ ‎(2)从汽车速度计上获取汽车此时的速度值,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到郑州的时间.‎ ‎【解答】解:(1)标志牌上的信息是:‎ ‎150km表示:此位置距郑州150km;‎ ‎100表示:此段路程中最高行驶速度是100km/h或者是限速为100km/h;‎ ‎(2)从标志牌知:v=80km/h,‎ 根据v=可得,该面包车到达郑州需要的时间:‎ t===1.5h.‎ 答:(1)此位置距郑州150km;此段路程中最高行驶速度是100km/h;‎ ‎(2)该面包车以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到达郑州还需要1.5h;‎ ‎【点评】本题要从题中获取信息然后解答问题,问题详细,思路要清晰,需要平时多积累知识,扩大视野.‎ ‎26.已知A次和B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又知列车在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甲地﹣﹣乙地 乙地﹣﹣甲地 运行里程 A ‎7:30开 ‎16:30到 B ‎11:31开 ‎20:39到 ‎900 km ‎(1)A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 ‎【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A次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A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答】解:(1)由表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900km,A次列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A次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A次列车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 ‎(2)列车在行驶途中的速度v2=144km/h=40m/s,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t2=25s,‎ 由v=可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A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是100km/h;‎ ‎(2)火车的长度是6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