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201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天气炎热,想想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就浑身凉爽.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刚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霜”,属于凝固现象
B.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C.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于汽化现象
D.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2.某同学从生活中收集到一些光现象的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
B.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会对着看到的鱼叉去
3.下列图象错误的是( )
A.
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
B.
非晶体凝固图象
C.
匀速运动速度图象
D.
入射角与反射角关系图象
4.如图所示,试管A和烧杯B内都装有水,A与B中的水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则( )
A.烧杯B内的水沸腾的同时试管A内的水也沸腾
B.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试管A内的水会沸腾
C.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仍会沸腾
D.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即使继续加热,试管A内的水也不会沸腾
5.有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 cm
B.8 cm
C.10 cm
D.18 cm
6.2010年南通体育中考评分标准规定:1000米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分34秒.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米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m/s
C.小明在本次参试中不能取得满分
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4m/s
7.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透镜L一定是凸透
B.光屏上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C.透镜L对光线一定起发散作用
D.若透镜不动,而将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8.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10.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少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力敲打鼓面,纸面上的纸屑会跳起
12.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二、填空题:
13.某同学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其结果分别是16.43cm、16.44cm、16.42cm,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__________,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__________cm.
14.我们应该避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会产生__________污染,这里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闻其声知其人”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某种昆虫飞行时,40秒内翅膀震动160次,则它振翅的频率为__________Hz,这样的频率是下面表格中__________的听觉范围.下表中既能听到超声又能听到次声的动物是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16.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__________方向观(“A”、“B”或“C”),这是利用__________.
17.人体就像一台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许多器官的功能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 解释.眼睛里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__________(凸/凹)透镜.如图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_________(近视/远视)眼,若需矫正视力,他应配戴的眼镜镜片是__________透镜.
18.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__________.该车匀速行驶了30min后,表盘的路程示数将变为__________.
19.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__________,当水滴滴到图中__________(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20.如图所示,小华用刻度尺测量某铁棒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测量的结果应为__________cm.
21.南通的濠河被誉为“江城翡翠项链”,濠河“水清鉴人”,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__________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而形成人的__________ (选填“实像”或“虚像”);漫步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的缘故.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濠河常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22.如图是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冰盖____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____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2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4.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甲中物体AB在镜中的像.
(2)根据图乙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一激光灯从点S发出的一束射向水面的光,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经过P点,请你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及其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5.图是甲、乙两物体的熔化图象.
(1)从图中可知___________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_段表示晶体处于熔化过程(选填AB,BC,CD),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状态.
(3)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在熔化时,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__________.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_____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__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27.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__(静止/运动)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_(快/慢).
(3)小明所在小组测量的结果记录如下表.
①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②分析小明所在小组的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这40cm的运动中,做的是__________直线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cm/s;(保留两位小数)
③小组间交流时,小明发现各组测得的气泡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样.请结合你做过的实验,说说影响气泡运动陕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实验中各组所用玻璃管的粗细相同)
28.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2)小华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保持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将烛焰移动到光具座上的15cm位置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___.
(3)小华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的模糊,接着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左侧附近并左右移动进行调节,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的清晰,此成像过程就是__________的矫正原理.
29.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____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__________(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换用锥角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30.心电图仪(如图1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 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31.从南京到上海的K1158次快速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1所示,从南京到上海的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表2所示.
表1:
表2:
(1)由南京到上海,乘坐G7013次高速动车比K1158次快速列车节省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求 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G7013以50m/s的平均速度通过全长为3200m的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多少秒?(列车长为150m)
2014-201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天气炎热,想想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就浑身凉爽.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刚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霜”,属于凝固现象
B.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C.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于汽化现象
D.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1)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根据我们对于凝华、液化、汽化和熔化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 解:A、包装纸上沾有“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附着在包装纸上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B、冰棒放入茶杯,冰棒吸收热量使杯子温度低于外界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杯子的外壁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正确;
C、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变成小液滴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错误;
D、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说明冰棒由固态慢慢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错误;
是的冰棒变成小液滴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正确.
故选B.
点评:(1)所有冒气,无论是热气还是冷气的现象都是液化现象,而不是汽化;汽化形成的是水蒸气,是肉眼看不到的.
(2)注意多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判断它属于哪种类型.
2.某同学从生活中收集到一些光现象的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
B.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会对着看到的鱼叉去
考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要解答此题需掌握:(1)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运用、(3)色光的三原色、(4)光的折射.
解答: 解: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既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合题意.
B、彩色电视机画面的色彩就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形成的.符合题意.
C、凸透镜既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也能使会聚的光变平行.不合题意.
D、折射时,眼睛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在物体的上方,所以叉鱼时要瞄准像的下方.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光现象知识的综合考查,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理解和运用,不能记混淆.
3.下列图象错误的是( )
A.
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
B.
非晶体凝固图象
C.
匀速运动速度图象
D.
入射角与反射角关系图象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速度与物体运动;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光的反射. [来源:学科网]
专题:压轴题.
分析:作图象题离不开公式、定理、和定义,还要能在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熟练应用.本题可依据重力公式:G=mg、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匀速运动定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来进行作答,如此可得正确答案.
解答: 解:A、由图可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与G=mg相符合,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这是一条曲线的图象,与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相符合,凝固时间越长,温度越低,且没有凝固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匀速运动的特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不符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重力公式、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匀速运动的定义、光的反射,考查学生对公式、定义及规律的应用情况.做这类题目要理解题意,还要理解涉及到的知识,能熟练的转化.
4.如图所示,试管A和烧杯B内都装有水,A与B中的水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则( )
A.烧杯B内的水沸腾的同时试管A内的水也沸腾
B.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试管A内的水会沸腾
C.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仍会沸腾
D.烧杯B内的水沸腾后,即使继续加热,试管A内的水也不会沸腾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沸腾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
解:用酒精灯对大烧杯加热时,烧杯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吸收大烧杯中水的热,温度也会升高,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不断的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但温度很高,蒸发很快,水量也在减小.
故选D.
点评:掌握好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并且会用这一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5.有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 cm
B.8 cm
C.10 cm
D.18 cm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物距应该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即像距为16cm,结合凸透镜的成像条件可判断焦距的大小.
解答: 解:物体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即像距为16cm,根据题意可得:16cm>2f;
解此不等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8cm,所以选项BCD不正确,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因此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为像距.
6.2010年南通体育中考评分标准规定:1000米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分34秒.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米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m/s
C.小明在本次参试中不能取得满分
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4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多数都是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 解:因1000米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分34秒.而小明参加考试时跑1000米所用的总时间:≈3分28秒,所以小明在本次参试中能取得满分;
小明参加考试时的总路程为1000m,总时间t=,
则平均速度为:v===4.8m/s,
题目中没有告诉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也无法计算,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平均速度的了解与掌握,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
7.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透镜L一定是凸透
B.光屏上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C.透镜L对光线一定起发散作用
D.若透镜不动,而将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由题意“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可知,像为实像,然后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可判断出是什么透镜,然后根据凸透镜性质、发散是凹透镜性质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A、因凹透镜成像规律:只能生成缩小的正立的虚像,由题意知像于M处的光屏上,是实像,所以透镜L一定是凸透镜,故A正确;
B、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故B正确;
C、因为此透镜是凸透镜,所以透镜L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此时物距等于像距,此时的像是倒立等大实像,所以若透镜不动,而将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仍然等于像距,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由题意“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结合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出是凸透镜,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
8.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
A.a
B.b
C.c
D.d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应用题.
分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同种物质气压不变,沸点不变.
解答: 解: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b、d表示沸点都变了,所以BD错误.
但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的比较慢,所以,A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要抓住一种液体的沸点,只于气压有关,与液体的质量大小无关,但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变小.
9.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特点:一是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二是运动方向不变.
(2)正确理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特点后,就能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与物体的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解答: 解:A、物体的路程s=vt,即距离是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故本选项错误.
B、在平直公路上说明是直线运动,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并不能说明该汽车为匀速运动,有可能在这一分钟之中,前半分钟行驶800米,后半分钟行驶200米,则不是匀速运动.故本选项错误.
C、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D、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根据s=vt可知,所需时间越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特点的理解,同时会正确理解速度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速度、路程和时间不只是数学变量关系,同时各量有一定的物理含义,受到不同物理现象的限制.
10.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 解:A、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A错误.
B、D、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运动的.故B正确,D错误.
C、风迎面吹来,风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风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少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力敲打鼓面,纸面上的纸屑会跳起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 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符合题意.
D、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符合题意.
故选C、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要会运用.
12.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故A错误;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在30cm左右,选项B符合实际,故B正确;
C、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达不到10m/s,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那么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0s,达不到1min(60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二、填空题:
13.某同学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其结果分别是16.43cm、16.44cm、16.42cm,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6.43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消除,只能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 解:为测量更加接近真实值,故在测量时要对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进行估计,也就产生了误差.
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16.43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6.43cm.
故答案为: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16.43.
点评:此题考查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物理学测量中最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14.我们应该避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会产生噪声污染,这里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闻其声知其人”是指声音的音色(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考点:噪声及来源;响度;音色.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
分析: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 解: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所以产生的是噪声.这里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特别大,因此指声音的响度.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知其人”.
故答案为:噪声,响度,音色.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噪声的产生、辨别及来源及音色、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15.某种昆虫飞行时,40秒内翅膀震动160次,则它振翅的频率为4Hz,这样的频率是下面表格中大象的听觉范围.下表中既能听到超声又能听到次声的动物是海豚.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1)频率是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以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所以超过20000Hz的都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都叫次声波.以此为标准,我们依次观察不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就可以将它们的特点进行区分了.
解答: 解:某种昆虫飞行时,40秒内翅膀震动160次,则它振翅的频率为4Hz,据听觉表可知,大象可以听到这种声音;表中既能听到超声又能听到次声的动物是海豚.
故答案为:4;大象;海豚.
点评: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而超声波与次声波则是依据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划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很有限,很多动物在这方面都能超过我们.
16.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分度值为0.1℃.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A方向观(“A”、“B”或“C”),这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温度计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和最小分度值,由此读数.体温计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具有特殊构造,即很细的弯管和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解答: 解:
由图可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在35﹣42℃之间,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最分度值是0.1℃;
体温计和温度计的构造不同,具有特殊的构造,我们读数时,应该沿凸起方向向里看,即从A方向观察,用的是物体在凸透镜焦点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就是放大镜的原理.
故答案为:0.1;A;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计的使用及其特殊的构造,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本能力的考查.
17.人体就像一台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许多器官的功能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 解释.眼睛里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凸/凹)透镜.如图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近视(近视/远视)眼,若需矫正视力,他应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
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眼睛里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 解:眼睛里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解;题干中的图可知: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特点;近视眼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故答案为:凸;近视;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近视眼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8.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80km/h.该车匀速行驶了30min后,表盘的路程示数将变为13601.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图中给出的是速度表,故可直接进行读数,得到汽车的速度;利用运动时间和速度求出行驶的路程,与原里程相加即得表盘示数.
解答: 解: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由v=得,30min汽车行驶路程:s=vt=80km/h×0.5h=40km,
则表盘的示数为:13561km+40km=13601km.
故答案为:80km/h;13601.
点评:本题考查对速度表的认识及速度公式的变形,能读懂速度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
(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考点:物体的颜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水滴是水凸透镜,屏幕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解答: 解:水滴中间厚边缘薄是水凸透镜,屏幕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经凸透镜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同时看到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故答案为:凸透镜;白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以及凸透镜的特点,是一道基础题.
20.如图所示,小华用刻度尺测量某铁棒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的结果应为60.20cm.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在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要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所指示的刻度准确值为60.2cm,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物体的长度为60.20cm.
故答案为:1mm;60.20cm.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1.南通的濠河被誉为“江城翡翠项链”,濠河“水清鉴人”,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镜面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而形成人的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漫步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
的缘故.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濠河常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考点:镜面反射;液化及液化现象;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应用题.[来源:Zxxk.Com]
分析:(1)光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会发生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等,光的反射形成的像都是虚像;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水中筷子变弯、水池变浅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为液化,例如雾、露都是由液化现象形成的,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4)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称为光的色散现象,彩虹就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解答: 解:(1)濠河“水清鉴人”,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的人的虚像;
(2)漫步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3)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4)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故答案为:镜面、虚像、折射、液化、放热、色散.
点评:本题由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入手,考查了学生对热学和光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22.如图是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冰盖熔化(选填“熔化”或“凝固”),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反射(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光的反射.
专题:应用题.
分析:晶体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还要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质的界面要发生反射.
解答: 解: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温度比较高,高于岩浆所有矿物质的熔点.所以矿物质呈液态,由于温度降低,达到了矿物质的凝固点,所以发生凝固.哪种矿物质的凝固点高哪种先凝固;温度继续下降,才能凝固的矿物质凝固点就是低的.所以第一个空是“降低”.
冰是固态,由于遇到高温的岩浆,冰从中吸热熔化成水.故第二个空是“熔化”.
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质的界面要发生反射.所以遇到灰尘会反射.太阳光被挡住,所以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故答案为:降低、熔化、反射.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从实际的问题中找到里面所包含的物质知识.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好题.
2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实验题.
分析:(1)根据题目中: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2)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解答: 解:(1)由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2)改变纸板B的位置,使其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看看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即可得到结论.
故答案为:(1)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点评:要验证一个现象是否必须在在某一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验时只要让这一条件不满足,观察是否出现这一现象即可.
三、解答题:
24.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甲中物体AB在镜中的像.
(2)根据图乙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一激光灯从点S发出的一束射向水面的光,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经过P点,请你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及其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根据图中给出的入射、折射光线,与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相对应,即可确定折射、入射光线的特点,据此作图.
(3)先根据SP连线与水面交点确定折射点,然后补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满足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
解答: 解:
(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3)连接SP交水面于点A,从点P向水面引垂线,交水面于点B,在A、B两点间取一点O;
过O点垂直水面作出法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连接OP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1)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3)考查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折射点的大致位置.
25.图是甲、乙两物体的熔化图象.
(1)从图中可知乙_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为48℃.
(2)图中BC段表示晶体处于熔化过程(选填AB,BC,CD),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在熔化时,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实验题;图析法.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2)图象中变化曲线呈水平方向的那一段,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完全熔化完后是液态.
(3)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 解:(1)由图可知,甲图的温度一直是在升高的,说明甲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乙图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说明乙是晶体,这个过程所对应的温度就是该晶体的熔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熔点是48℃;
故答案为:乙; 48℃;
(2)由图知,AB段还没有熔化,所以是固态;BC段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CD段已完全熔化完,是液态.
故答案为:BC;固液共存.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4)在熔化时,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故答案为: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要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关键是看物体是否有固定的熔点.同时要学会对图象的分析,能够从图象中得知是否是晶体.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乙;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静止,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1)甲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2)乙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4m/s;
(3)丙的图象也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丙===1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甲和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静止;向后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27.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静止/运动)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快/慢).
(3)小明所在小组测量的结果记录如下表.
①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②分析小明所在小组的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这40cm的运动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4cm/s;(保留两位小数)
③小组间交流时,小明发现各组测得的气泡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样.请结合你做过的实验,说说影响气泡运动陕慢的原因可能是气泡大小.(实验中各组所用玻璃管的粗细相同)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来源:Zxxk.Com]
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2)气泡运动越慢,越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然后根据描出的点作出图象;
根据图象判断气泡的运动性质;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气泡的平均速度;
根据实验的装置可以提出影响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的因素
解答: 解:(1)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玻璃管口的塞子相对于气泡的位置不断变化,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的.
(2)为了方便、准确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①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点,然后作出s﹣t图象如图所示;
②由图象可知,s﹣t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即气泡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则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气泡的平均速度v==≈1.4m/s;
③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运动;(2)慢;(3)①如图所示;②匀速;1.4;③气泡大小.
点评:本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气泡的运动,导致了塞子与气泡间的位置的变化,气泡被选作参照物后,气泡就静止不动,所以位置的变化是由塞子引起的,故塞子是运动的.此外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作图和猜想等,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28.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10cm.
(2)小华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保持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将烛焰移动到光具座上的15cm位置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有照像机.
(3)小华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的模糊,接着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左侧附近并左右移动进行调节,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的清晰,此成像过程就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探究题.
分析:(1)当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凸透镜的镜面上时,会把光会聚为一点,这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焦距.
(2)物距是15cm时,是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
(3)当光屏向右移动了2cm时,像成在了光屏的后方,是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应用凹透镜来矫正.
解答: 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故该透镜的焦距是10cm.
(2)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在15cm处时,物距为50cm﹣15cm=35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像机的原理.
(3)当透镜向右移动时,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在原光屏前提前会聚,符合近视眼的成因;应使用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纠正,所以该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故答案为:10;缩小;照像机;近视眼.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投影仪的原理、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29.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A(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换用锥角较大(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
(2)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选择测量路程和时间所需的测量工具即可;
(3)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因此可从增加时间等角度去考虑.
解答: 解:(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
(2)根据公式v=,要测量平均速度,需测量时间和路程,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器);
(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1)A;(2)刻度尺;秒表;(3)下落的时间;大.
点评: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根据原理选择测量工具及测量的物理量,实验中要尽量的增大下落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0.心电图仪(如图1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 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1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应用题.
分析:此题是根据心电图考查对速度公式的理解,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分析求解.
解答: 解:(1)已知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t=1s;
(2)通过甲图可知,每隔1s,走纸距离是25mm,
所以根据速度公式v===25mm/s;
(3)已经求出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25毫米每秒,
由乙图可知,相邻两波峰的间距为20mm,
故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t===0.8s;[来源:Zxxk.Com]
故乙的心率n==75(次/min);
答:(1)1;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25mm/s;
(3)乙的心率为75次每分钟.
点评:对于这类速度公式的实际应用题目,要根据题意结合速度公式进行求解.
31.从南京到上海的K1158次快速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1所示,从南京到上海的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表2所示.
表1:
表2:
(1)由南京到上海,乘坐G7013次高速动车比K1158次快速列车节省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求 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G7013以50m/s的平均速度通过全长为3200m的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多少秒?(列车长为15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由表2读出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时间;由表1读出乘坐K1158次快速列车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时间,从而求出节省的时间;
(2)由表2读出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路程,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3)列车车头通过大桥时,车身还在桥上,所以列车还要向前行驶自身长度的距离才算通过大桥,据此求出过大桥需要通过的路程.根据列车的速度可求得列车上的司机经过大桥所用时间.
解答: 解:(1)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时间t=14:30﹣13:00=1h30min=1.5h;
乘坐K1158次快速列车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时间t′=17:00﹣12:30=4h30min=4.5h,
由南京到上海,乘坐G7013次高速动车比乘坐K1158次快速列车节省的时间=4.5h﹣1.5h=3h;
(2)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路程s=300km,
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
v===200km/h;
(3)列车过桥时通过的距离为s′=s桥+s车=3200m+150m=3350m,
由v=得:t′===67s.
答:(1)由南京到上海,乘坐G7013次高速动车比K1158次快速列车节省的时间为3h;
(2)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0km/h;
(3)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67s.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列车时刻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5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双休作业三 专题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1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1 声音的产生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20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1-4测量平均速度_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1 声音的产生与2021-11-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