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5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6分)
1.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质量约1kg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
C.物理教科书长约21cm D.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2.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轰油6”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轰油6”加油机是运动的( )
A.战斗机 B.地面上的房屋
C.“轰油6”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3.下列事例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4.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5.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
A.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 B.将湿衣服放到太阳下晒
C.用衣架撑开湿衣服晾干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7.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月亮 C.萤火虫 D.蜡烛的火焰
8.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9.如图,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在人耳处防止噪声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10.晚上,人从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1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白云,它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13.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B. C. D.
14.体育课上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但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
15.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16.小明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四个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1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18.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二、作图(19、20作图题各2分,)
19.请在图中作反射光线.
20.在图中作折射光线.
三、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1分,满分18分)
21.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 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3.6
13.8
13.7
22.“神舟十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个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23.瞎子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胡是利用弓与弦摩擦产生 而发声的.当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时,人们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 不同.
24.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后听到回声,已知在海水中声速是1500m/s,则海底的深度为 m.超声波 用(填“能”或“不能”)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25.光照在你正在完成的试卷表面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若其中一条光线的入射角为30°,则其反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26.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带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27.在故事影片中出现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画面中,“大石头”是由密度很 的材料制成的(选填“大”或“小”).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透镜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9.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成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雾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霾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混蚀的现象,因此,霾是 态.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30.(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
31.如图,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5
90
93
95
96
96
96
96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说明实验地的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根据实验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2.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33.小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小明为消除妈妈的担扰,由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并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的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 g,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 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四、综合题(第34题8分,第35题6分)
34.小明一家利用元旦假日到贵阳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 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贵阳至少需要的时间是多少h?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35.小明的妈妈到某工艺品商店买了一件工艺品,商店的售货员告诉她这是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小明的妈妈对售货员的话表示怀疑,让小明进行验证.小明通过实验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600g,体积为90cm3,并从课本中查出了铜的密度是8.9g/cm3.
(1)请计算此工艺品的实际密度,并判断小明妈妈买的是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吗?
(2)如果是体积为90cm3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质量为多少g?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6分)
1.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质量约1kg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
C.物理教科书长约21cm D.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考点】质量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要对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两鸡蛋的重力大约1N,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A错误;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约为25℃,远小于40℃,故B错误;
C、物理教科书长度约为21cm,故C正确;
D、教室的高度约为3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轰油6”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轰油6”加油机是运动的( )
A.战斗机 B.地面上的房屋
C.“轰油6”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顺推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运动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参考系,但不能选被研究物体本身,参考系的选择情况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也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ACD、“轰油6”加油机与战斗机、“轰油6”加油机中的飞行员、战斗机里的飞行员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因此选择战斗机、“轰油6”加油机中的飞行员、战斗机里的飞行员为参照物,“轰油6”加油机是静止的,故ACD错误;
B、“轰油6”加油机与地面上的房屋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地面上的房屋为参照物,“轰油6”加油机是运动的,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下列事例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考点】声与能量;声与信息.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4.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5.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对选项中的每个图象进行分析,明确各自表达的物理意义,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图象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由图知:
A、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B、时间虽然变化,但速度保持不变,属于匀速运动.符合题意;
C、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初速度不为零,变速速度匀速增加,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D、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初速度为零,变速速度匀速增加,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利用图象、图表描述物理规律或变化,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
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
A.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 B.将湿衣服放到太阳下晒
C.用衣架撑开湿衣服晾干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比较思想;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要使蒸发变慢,可以通过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这三个因素来减小蒸发的速度.通过对选项的分析,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分析出答案.
【解答】解:A、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减小了空气流动速度,控制了表面积,可以减小蒸发速度,符合题意;
B、将湿衣服放到太阳下晒,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不合题意;
C、用衣架撑开湿衣服晾干,增大了表面积,可加快蒸发,不合题意;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温度,可加快蒸发,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目就是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只要掌握住这三个因素,题目便不难解出.
7.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月亮 C.萤火虫 D.蜡烛的火焰
【考点】光源.
【专题】定性思想;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身不发光反射其它物体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解答】解:太阳、萤火虫、蜡烛的火焰自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源的了解,把握“自身发光”四个字是解题的关键.
8.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①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A、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快把耳朵震聋了,我们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速以及声音特性的辨别等,包含了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9.如图,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在人耳处防止噪声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这三条途径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根据题意结合三条途径即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防治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从题来看,施工人员设置的是隔音屏,所谓隔音屏,就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此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题意判断隔音屏属于哪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比较简单.
10.晚上,人从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将在物体的后方形成影子.影子的长短与光传播的方向有关.
【解答】解:人从马路边向一盏路灯下靠近时,光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当人到达路灯的下方时,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变成一个圆点,当人再次远离路灯时,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长,所以人在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所以选项B、C、D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人从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何变化.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D、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白云,它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水面成像、平面镜成像、我们看到物体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看到水中的筷子变弯、水底变浅等;
【解答】解:A、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故B错误;
C、在岸边看到水中的白云,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的位置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理解掌握,也是出错比较的内容,考查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区分能力.
13.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B. C. D.
【考点】透镜及其分类.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
【解答】解:A、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
B、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
C、透镜中间比边缘薄是凹透镜.
D、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
故选C.
【点评】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根据定义判断;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判断.
14.体育课上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但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重力.
【专题】定性思想.
【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解答】解:A、铅球表面磨损以后,其所含的物质减少,则质量减少;
B、磨损以后,剩余的体积会比原来的小;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因为质量减小,所以重力也减小.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5.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质量和密度的定义,理解质量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解答】解:纯净水喝掉一半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减少,所以质量减小了,体积也减小了,但是这种物质没变,所以密度没改变.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和密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6.小明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四个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图析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A、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符合题意;
B、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晶体、非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的分析,首先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出熔化或凝固图象,然后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判断.
1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湖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不合题意;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18.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南宁市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C.凹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D.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时,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物距的范围,从而得出成像的特点.
二、作图(19、20作图题各2分,)
19.请在图中作反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作出反射光线,首先要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然后即可作图.
【解答】解:图中法线已经给出,由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可得入射角为90°﹣60°=30°,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度数等于入射角为30°,如图所示:
【点评】作入射光线时,过反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0.在图中作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1分,满分18分)
21.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甲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 路程 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3.6
13.8
13.7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三位同学进行的是百米赛跑,那么路程一定,用时较少的跑的就快,由此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由题意知: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路程相同,因此用时少的跑的快;
由表中数据知:甲用的时间最少,所以跑的最快;
故答案为:甲;路程.
【点评】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一般有三种:
①路程一定,比较时间;②时间一定,比较路程;
③在引入速度后,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
22.“神舟十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相同 ,此时两个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静止 状态.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参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中若要实现对接,“神州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必须是相对静止.
【解答】解:“神州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两者之间必须相对静止,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
故答案为:相同; 静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23.瞎子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胡是利用弓与弦摩擦产生 振动 而发声的.当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时,人们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 音色 不同.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顺推法;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是指物质的本质和特色,它与物质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解答】解:二胡是利用弓与弦摩擦引起琴弦的振动时,从而发出美妙的音乐;
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时,发声的音色不同,人们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及乐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24.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后听到回声,已知在海水中声速是1500m/s,则海底的深度为 3000 m.超声波 不能 用(填“能”或“不能”)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1)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解答】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4s=2s,
由v=可得,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3000;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5.光照在你正在完成的试卷表面发生的是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若其中一条光线的入射角为30°,则其反射角 等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试卷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你正在完成的试卷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在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漫;等于.
【点评】要知道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6.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甲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带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甲;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27.在故事影片中出现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画面中,“大石头”是由密度很 小 的材料制成的(选填“大”或“小”).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密度的公式,当物体的体积一定时,它的密度越大,质量会越大.当一个质量非常大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时候,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电影拍摄中就要在材料密度上做文章了.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因为影片中的“大石头”并没有真的对演员造成伤害,所以可以断定,它的质量是比较小的.根据密度的公式,当体积一定时,只有密度越小的材料,它的质量才会越小.
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位置改变了,但是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因此,它的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小;不变.
【点评】对于同种物质而言,它的密度的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体积一定时,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小的物体,质量越小.
28.透镜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专题】比较思想;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通过对透镜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透镜的光学特点可直接做出解答.
【解答】解:由透镜的分类可知,透镜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会聚;发散.
【点评】了解透镜的分类,知道不同透镜的光学特点,这是我们学习透镜的最基本的知识,应熟知.
29.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成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雾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霾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混蚀的现象,因此,霾是 固 态.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顺推法;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根据霾的本质分析其状态.
【解答】解:(1)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霾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混蚀的现象,而尘粒、烟粒、盐粒等都是固态,所以霾是固态.
故答案为:液化;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雾和霾的形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30.(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6 ℃;
(2)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物体的长度是 1.85 cm.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长度的测量.
【专题】实验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2)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物体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30”在210”的上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26℃.
(2)由图可知,刻度尺一个大格是1cm,一个大格又分10个小格,一个小格就是1mm,所以分度值是1mm;物体所对起始刻度是:11.00cm,末端在12.8cm与12.9cm之间,估读为12.85cm,所以物体长度是:12.85cm﹣11.00cm=1.85cm.
故答案为:(1)26;(2)1mm;1.85.
【点评】刻度尺和温度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1.如图,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从8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5
90
93
95
96
96
96
96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6 ℃,说明实验地的大气压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根据实验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然后根据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进行判断;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6℃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沸点是96℃;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此时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根据实验可知,水从第4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
(1)热胀冷缩;
(2)96;小于;
(3)不变.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主要考查了沸点的概念、沸点与大气压之间的关系,要熟记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掌握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
32.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0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上 (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 c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投影仪 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
【分析】(1)通过甲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根据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0厘米.
故答案为:15.0.
(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上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故答案为:上.
(3)由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可知,此时f<u<2f时,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由图可知,c点正好在f和2f之间.
故答案为:c;投影仪.
【点评】(1)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让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亮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
33.小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小明为消除妈妈的担扰,由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并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的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 18.4 g,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0.92 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 合格 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使用前的注意事项做到放、拨、调,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平行.根据天平的调节方法,平衡螺母的调节原则,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天平平衡.利用天平称出色拉油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就能求出密度.
【解答】解:(1)天平的调节法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液面的凹面底部平行,读出体积为20cm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增减砝码不能平衡时,应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游码的刻度每克5个刻度,每刻度0.2g,所以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质量等于50g+1.6g=51.6g.量筒色拉油的质量=70g﹣51.6g=18.4g.
根据密度公式ρ=,ρ色==0.92g/cm3;根据题意,色拉油的密度0.92g/cm3在0.91g/cm3~0.93g/cm3之间,所以色拉油的品质是合格的.
故答案为:(1)右;(2)18.4;0.92;合格.
【点评】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利用实验求物质的密度历来是中考的重点,密度是单位体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求解密度,需测两个物理量﹣﹣质量和体积,在实验室中,质量用天平来测,体积测量往往需用量筒和量杯,应当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同时考查学生对密度的基本计算.此题属于密度测量的基础题.
四、综合题(第34题8分,第35题6分)
34.小明一家利用元旦假日到贵阳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 100 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贵阳至少需要的时间是多少h?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从图1中可知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为100km/h;
(2)已知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和路程,利用公式t=可以得到所需时间.
(3)已知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利用s=vt计算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
(1)从图1中可知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为100km/h;
(2)从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为
t===1.2h;
(3)图2所示的速度是80km/h,所以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vt=80km/h×1.5h=120km
故答案为:
(1)100;
(2)1.2h;
(3)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80km.
【点评】此题是一道关于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应用的计算题,难度不大,从图片中读懂里程表、限速表、速度表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5.小明的妈妈到某工艺品商店买了一件工艺品,商店的售货员告诉她这是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小明的妈妈对售货员的话表示怀疑,让小明进行验证.小明通过实验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600g,体积为90cm3,并从课本中查出了铜的密度是8.9g/cm3.
(1)请计算此工艺品的实际密度,并判断小明妈妈买的是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吗?
(2)如果是体积为90cm3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质量为多少g?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知道工艺品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工艺品的实际密度,和铜的密度比较得出答案;
(2)知道实心工艺品的体积和铜的密度,利用m=ρV求质量.
【解答】解:
(1)工艺品的实际密度:ρ==≈6.67g/cm3,
因为ρ<8.9g/cm3,
所以不是纯铜制作的;
(2)如果是体积为90cm3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由ρ=得:
m′=ρ铜V=8.9g/cm3×90cm3=801g.
答:(1)小明妈妈买的不是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
(2)如果是体积为90cm3纯铜制作的实心工艺品,质量为801g.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5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双休作业三 专题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1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1 声音的产生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20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1-4测量平均速度_2021-11-013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1 声音的产生与2021-11-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