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71 KB
  • 2021-12-23 发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因数和倍数 北京版 (2)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的已有认知,从“关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3、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感知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解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学具准备:①桌签,桌签因数题纸;②24 因数题纸;49 因数题纸;③白板笔。 教具准备:①板书条;②磁力扣。 (提前见学生,分好组,分好号;重,8 组,17,8,26,35。) 板书: “因数”和倍数 关系 2×3=6 1×6=6 49 的因数:1, 7,49。 因数方法: 成对 ,有序 质数 合数 1 质数 合数1 质数 合数1 倍数 最小(1) 最大(本身) 个数 2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咱们先简单的聊几句。我请个同学,来,到前面来,拿着桌牌。 师:大家都认识他吧?他叫? 生:…… 师:我呢? 生:谢超。 师:没事,别不好意思叫。 师:唉?他,如果就叫一个字,你想怎么叫? 生:…… 师:我呢? 生:超。 师:超,这亲切劲儿的,小时候我妈就这么叫我。超写完作业了吗?超吃饭了吗? 你妈妈在家都怎么叫你? 师:开个玩笑。如果我用一个字,“师”,来称呼,他呢? 生:生。 师:真好。师是我,生是他。师,生,表示两人。(手指指) 3 师:唉?同学们,“师生”这个词,除了表示我们两个人外,还可以表示我们之 间的一种? 生:关系。 师:关系,说得真好!我是他的(老师)?他是我的(学生)? 师:唉?同学们,你们喜欢的师生关系什么样? 生:…… 师:(提炼几个词),哦,谢老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加油。 师:谢谢***,握握手,请回。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说这“关系”一词,太重要了!世上万物之间都存在着 “关系”。我们的数学,当然也不例外。就聊到这,咱们开始准备上课,好吗?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听这声音,好像准备得不大充分。都准备好了吗? 师:真好!上课! 一、认识因数、倍数,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解决知识冲突 (一)认识因数,强调关系(数随机)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题是? 生:因数和倍数 师:怎么知道的?真机灵。我把它贴在黑板上。 师板书:贴因数和倍数 师:因数,我们并不陌生,说说你对它的认识。 生:…… 师: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吗? 生:2×3=6,2 和 3 是因数,6 是积。 师板书:2×3=6 4 师:在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就称为因数,它强调的是两部分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从“关系”的角度,再来看“因数”! 师板书: 贴关系 师:因为 2×3=6,所以 2 是 6 的因数,3 也是 6 的因数。 师板书:画箭头、因数 师:强调谁是谁的因数这个关系。 师:感受一下,都说一说。(师引导) 师:你来,再来。 师:真好。 (二)认识倍数,强调关系 师:还借助这个算式,再看倍数,说说你的理解? 生:2 的 3 倍是 6;3 的 2 倍是 6。 师板书:箭头 师:你把谁是谁的倍数这个关系,说得真清楚!谁听懂了?再说说(1 人)。 师板书: 贴倍数 师:同桌间完整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三)巩固关系 1.知识充电 师:请看大屏幕。认识它吗?知识充电,出声读读。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 5 不包括 0。 师:读明白了? 2.巩固因数、倍数关系 师:(指乘法算式)同学们,还有哪两个整数的乘积也是 6? 生:1×6=6 师板书: 1×6=6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从关系的角度,同桌间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谁来说说。(请一个同学) 师板书:画箭头 师:对关系理解得很准确。 (四)揭题 师:刚刚我们从“关系”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因数和倍数。这节课,就让我们重 点走进“因数”。 师板书:“因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感知因数特征 (一)初步感知 6 的所有因数 师:看看,6 的因数都有谁呢? 6 生:2,3,1,6。 师板书:画圈(结合学生说的) 师:一共几个? 生:4 个。 (二)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自主探究 24 的因数 师:如果给你一个数,你会找它的因数吗?请看大屏幕,默读。 课件出示: 师:读懂了? 师板贴:24 的因数题纸 师:请大家看这,24 的因数都有谁呢?只把它的因数写在题纸上,用逗号隔开。 师:拿出 24 的因数题纸,开始。(教师巡视,选两个代表:有序、无序。) 2.展示交流(两位同学逐一展示:成对、有序) (1)两位学生逐一汇报 ①成对 师:请上来两位小老师,来分享他们的成果。来,先有请**老师。 生:3×8=24…… 师:你们发现他找的时候,方法是什么?(若没出:再读一遍这些因数) 学 习 提 示 1.尝试找出 24 的所有因数; 2.书写时字要大,便于展示; 3.写完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7 生:用乘法找的。 师:一个乘法算式,一下就能找到几个? 生:2 个。 师:2 个,咱们还可以说是一? 生:一对/一组 师:一共几对?几个因数? 生:4 对,共 8 个。 师:了不起!24 的 8 个因数都找到了。还谁也找齐了?给你们点赞! 师:得把你们这好方法记下来!用乘法,成对去找。 师板书:成对/成组 师:感谢小**老师,请坐。 ②有序 师:有请小**老师。 生:…… 师:他除了做到成对,还做到了什么? 生:有顺序。 师:“有序”,有什么用处? 生:能找全,不丢。 师:看来“有序”真的很重要,咱也记下来。 师板书:有序 师:还得采访采访你。就这么重要的 “有序”,你是怎么做到的? 8 生:我就从 1 开始想的。 师:就从 1 开始,一个挨一个的想。让你这么一说,就这么简单?! 师:真好!有序思考,你一定是个思维严谨的孩子。 师:再次感谢两位同学给咱们带来的好方法,请回。 师板书:方法 (2)回顾、提升 师:咱们再通过大屏幕回顾一下。 师:大家在找 24 的因数时,都想到了哪两个整数的乘积等于 24? 课件出示:24=□×□ 师:如果有序思考的话。 课件出示:有序思考过程 师:24=1×24; 2×□;3×□;4×□;5×□有吗;6×□。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重了。 师:跟哪重了? 生:4×6 师:咱继续往下看? 生:不用了,下面也重了? 师:是这样吗?咱们看看 7×□上面有吗; 8×□呢; 12×□呢; 24×□呢; 师:还真是这样。第一次重复是从哪开始来着? 生:24=6×4 9 师:那下面这几个算式? 生:不用了。 师:听你们的,那让他们都回去吧! 师小结:当第一次重复出现的时候,咱们就可以?不用再往下找了。大大提高 了我们找因数的效率。 (3)书写过程 师:有了有序的思考,如果也能有序的书写,那就更完美了!注意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有序书写过程 师:1 和 24 这一对分别放在首和尾,2 和 12 一次放在中间,3 和 8,4 和 6,就 像这样从小到大,成对书写。 课件出示:24 的因数:1,2,3,4,6,8,12,24。 师:24 的因数有 1,24;2,12;3,8;4,6。 3.找 49 号的因数 师:现在,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那帮老师解决一下我的问题。 师板书:49 的因数 师:你们说,我来写。 生:1 和 49。 师:2?3?4?……(还没有?!) 生:7 和 7。 师:啥?我没太听清。 生:7 和 7。 10 师:我怎么写? 生:写两个 7。 师:都是这么想的? 生:我觉得写一个 7 就行,重复了。 师:再说一遍,两个因数重复时? 生:写一个就行了。 师:大家记住了吗?掌声感谢她。 (二)写座位号的因数,巩固方法,感知因数特征 1.独立完成自己号码的因数,探究特征。 分组如下: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九组 1, 29, 30, 31, 23, 33, 25, 17, 36,(组长) 10, 11, 12, 13, 14, 15, 16, 8, 18, 19, 20, 21, 22, 5, 24, 7, 26, 27, 28, 2, 3, 4, 32, 6, 34, 35, 9,37 师:帮老师解决了问题,再看看下面的挑战。默读。 课件出示: 师:3 件事,看懂了?开始。 学习提示 1.写出自己桌牌号码的所有因数; 2.完成后小组内互查、改错; 3.观察组内号码的因数,有何发现? 11 (教师巡视,重点看 8 组:21,22,23,24。) 小组展示:最小、最大(个数可不处理); 追问所有同学、验证,板书贴特征。 师:数学中,我们把它叫本身,和你们说那意思一样不? 师:通过他们的汇报,我们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最小都是 1,最大都是它本身。 把掌声送给他们。 2.质数、合数渗透 (1)质数 师:咱再看看,这 4 位里,有一位的因数情况挺特殊,是谁? 生:17。 师:他怎么了? 生:他就 1 和 17 两个因数。 师:火眼金晶!1 和它本身,没别的了。 师:17 号同学留步,其他同学取回题纸请回。 师:咱们下面有没有同学,也只有 1 和本身这两个因数的?快看看自己的题纸。 师:有吗? 师:哎呦,还真不少!请你们拿着桌牌到前面来,一字站开。小的在这边,大 的在那边。 师:你们自己按顺序报数,大伙当评委啊检查一下,他们是不是就那那两因数, 喊对或错。开始。 (2,3,5,7;11,13,17,19;23,29;31,37。) 12 (逐一判断,少的请上来,合数请回去——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这些数都只有 2 个因数:1 和本身。在数学上你们还有一个好 听的名字,有人知道吗? 生:单数。 师:2 号,往前迈一步! 生:它不是单数。 师:告诉大家,他们都是质数。 师板书:质数 师:同学们,质数,就是从因数个数的角度来定义的,只有 1 和本身两个因数。 师板书:个数 师:来,大家伙一起叫他们的名字,1,2,3,质数。(我们叫你们呢,答应一声 啊!) (2)合数 师:他们有了新名字了,咱不用嫉妒。你们这些因数个数比两个多的,也有个 名字呢?是合数。 师板书:合数 师:来,这回咱掉个个儿,一起叫他们的名字,1,2,3,合数。(我们叫你们呢, 好歹答应一声啊!) (3)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老师,我是 1 号,就 1 个因数。我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3 (若出不来,师:大家都答应了吗?……) 师:质数在前面站着呢,合数在位上坐着呢,那你? 生 2:蹲着。 师:蹲着啥意思? 生 2: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这意思对,但别让人蹲着行吗?开玩笑啊。 师:孩子,你既不属于质数,也不属于合数,我送你个词:独一无二。其实你 特别重要,刚说了我们大家的因数都离不开你,是不是?老师也必须把你写在 黑板上! 师:从因数个数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非 0 自然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师:感谢独特的 1 号,感谢质数们。请回。 (4)给质数、合数、1 找家 师:从因数个数的角度,我们又聊到了“质数、合数、还有 1”。 师:谢老师想给他们三盖个房子:方案 1,是个套间;方案 2,三居室。 师板书:板书房子 师:他们三,住哪个合适? 生 1:现场操作。 师:这是你的观点,有不同的吗? 生 2:现场操作。 师:支持 1 的举手?这个呢?得!有分歧。你两跟大伙说说吧。 (生 1 生 2 互动,集体互动。) 师抓方案 1 的重叠部分,重点处理。 14 师:刚你说这块区域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是质数又是合数。 师:啥意思,咱再说一遍!!谁同意这个观点? 师:那这的 1 呢? 生: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哦,我有点明白了。这是能住人,但得是质数家的,还得是合数家的。可 是这 1,谁家的?(谁家的都不是!) 师:一下就抓到本质了,了不起,咱们应该给他点?(掌声) 师:你同意他说的吗? 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 师:你们的这种善于思考、善于表达,是老师最喜欢的。感谢你们两,让我们 把这事,弄得这么明白,请回。 4.集体拓展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1)预设 预设 1:偶数都有因数 2 生:我发现双数都有因数 2。 师:你说的双数都有谁? 生:2,4,6,8…… 师:这样,咱们班的双数都起立。我问问啊,你们都有因数 2 吗? 生:都有。 师:还真是。孩子,真感谢你带来的了不起的发现。谢老师再告诉大家,就你们 说这双数,在数学中,又叫偶数。 15 师板书:偶数 师:偶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因数 2。 师:再辛苦大伙一会啊,偶数们。那咱们坐着的这些数,有人知道叫什么吗? 生:单数 师:你们说的单数啊,在数学中,又叫奇数。 师板书:奇数 师:偶数们请坐,咱们班同学太了不起了。老师得给你们点赞! (2)预设 2 生:我发现偶数的因数个数比奇数的因数个数多。 师:为什么这么说?你肯定偶数的因数个数一定比奇数的因数个数多吗? 师:大伙同意他说的吗? 师:他说这事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 师:那咱就以上面 4 个数为例,比如*,有 4 个因数。咱们班的偶数都看看啊, 是不是你的因数都比它多? 生:不是,2 的因数就比它少。 师:听明白了,这个发现在小范围适用,但不具有普遍性。感谢你,爱思考的孩 子。 (3)数越大,因数个数越多。 生:我发现,数越大,因数个数就越多。 师:为什么这么说?你肯定这事吗?大家的意见呢? 16 生:…… 师:听明白了,这个发现在小范围适用,但不具有普遍性。感谢你,爱思考的孩 子。 三、课堂回顾、留白 (一)回顾 师:特别喜欢同学们这种细心观察、同时伴随着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发现或 问题。课堂的 40 分钟是有限的,我相信大家的发现、思考不会停下来。 师:随着讨论的告一段落,咱们也先静下来,看看黑板,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 都经历了什么? 师:本节课,我们从关系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大家还探究出了找 因数的方法,以及因数的特征(指黑版);最后,又聊到了质数、合数还有 1。 咱们四(*)班的同学真了不起!能跟大家一起上数学课,倍感荣幸! (二)留白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或思考吗? 师:这节课上我们还认识倍数,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它又有什么特征呢?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出课堂。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