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都区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妥善保管以备考后讲评。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
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
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
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
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
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水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
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
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平昌冬奥
会的“北京 8 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通过“北京 8 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
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
开放 40 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
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
- 2 -
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
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艺术方面,我
们还缺之具有国际影力的节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
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
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
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
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
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
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
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
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B.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C. 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D. 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 8 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B. 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C. 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D. 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B. 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C. 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 3 -
D. 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 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不能扩大成“中国的文学艺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 8 分钟’来印证”错误,“以‘北京 8 分钟’来印证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应是“例证法”。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 项,“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六段“在科幻
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
径”,只是说“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而不是“离不开”。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 4 -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刚提出时,许多城市管理者简单理解为“数字城市+物联网”,后来发现不
对,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然后,又变成“数字城市十物联网十大数据十
移动互联”,现在有些地方还要加上“无人化”“智能化”,越加越多。这表明,“智慧城
市”的定义不断改变,缺乏统一的认识。
“智慧城市”的本质应该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智慧”服务。从建设目标看,智慧城
市可以定义为“更节能、更绿色、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利用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让城
市里的人们生活更方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
是三维、全息的。它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更精细、更广泛、更快速、更实时,而且更便于得出
分析结果。
“智慧城市”对地理位置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突破,要从单
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同时,几何
参数要发展成为物理参数,要加上诸如温度、湿度、PM2.5 等指标,推出更多的人性化应用,
让城市更加“智慧”。
(摘编自刘先林《智慧城市的本质需厘清》《光明日报》2016 年 12 月 9 日)
材料二
深圳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 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加快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
联、万物智能。同时,全面完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光纤入户率超过
90%;启动 5G 试点,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
加快构建海陆空和地上地下的智慧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系统。
事实上,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 APP, 为市民和
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力争实现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政务服务事项 100%网
上申报、100%网上审批, 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
内领先。
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值得期待。根据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及“数字政府”建设
总体方案,深圳瞄准 2018 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 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
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
- 5 -
流水平。
(摘编自李少辉等《打造国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中国经济导报》2018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三
英国《金融时报》5 月 3 日报道,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地下深处,技术正帮助把一个
有 150 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是智慧城市运动的一个低调但却有效的
范例。在智慧城市运动中,现代的数据科学正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
2010 年,在 8 年内 1300 次的非法溢流把来自该市下水道网络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密苏
里河之后,联邦环境保护局失去了耐心,责成该市在 25 年内投资 25 亿美元对其进行整治。
负责此项升级工作的安迪·希夫利提议,在降雨量大的时候使用闲置的排水能力,把水位高
到危险程度的地方的污水引至低水位的地方,从而降低溢流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这将节省挖
掘更多下水道和建设抽水设施的费用。
维也纳的城市规划主管托马斯·马德赖特说:“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真正的社会效益
将来自对现有技术的运用,而不是采用新技术。”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 年 5 月 5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的定义从开始提出发展到现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正是人们对“智慧城市”
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理解其本质的表现。
B. 把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作为重点,深圳市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在建设国家新
型智慧城市方面,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
C.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智慧”
服务。
D.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一个有 150 年历史的下水道系统正在技术的帮助下升级到现代标
准,该项目成为智慧城市运动中的一个有效范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单一传感变为集成传感,从移动传感变成传感网,从有限的数据源变成多数据源,数据
采集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B. 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 APP,力争实现企业办事不
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C. 启动 5G 试点,光纤入户率超过 9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这些举措为深圳
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奠定了基础。
- 6 -
D. 我们不否认现代数据科学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方面自有其作用,但明显的
是,数据科学并不是“智慧城市运动”的全部。
6. 请结合材料,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 B 5. C
6. ①明确建设目标,提升信息采集技术。
②要整合城市服务资源,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
③要建设标杆城市,为建设智慧城市积累经验。
④要注重对现有技术的运用,来降低成本。
⑤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
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
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错误,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文中相关信息材料二“深圳新
型智慧城市值得期待。根据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及‘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
深圳瞄准 2018 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 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
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这些举措为深圳建设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奠定了基础”错误,逻辑混乱,
据原文材料二,“事实上,深圳正整合各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建成统一的政务服务 APP,
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力争实现政务服务‘一号走遍深圳’,政务服务事
项 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可知“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是建成城市
空间服务平台之后的服务,不能为建设平台奠定基础。
- 7 -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从建设目标看,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更节能、更绿色、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
利用综合的地理信息服务让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方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系统能提供
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一定是三维、全息的。它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更精细、更广泛、更快
速、更实时,而且更便于得出分析结果”,可知明确建设目标,提升信息采集技术。“深圳
积极推动实施十大工程, 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加快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
智能”,可知要整合城市服务资源,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深圳瞄准 2018 年建成全
国一流、2020 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
设十大工程,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知要建设标杆城市,
为建设智慧城市积累经验。“对于今天的城市来说,真正的社会效益将来自对现有技术的运
用,而不是采用新技术”,可知要注重对现有技术的运用,来降低成本。“英国《金融时报》
5 月 3 日报道,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地下深处,技术正帮助把一个有 150 年历史的下水道
系统升级到现代标准。该项目是智慧城市运动的一个低调但却有效的范例。在智慧城市运动
中,现代的数据科学正在改善城市针对居民的运行和服务”,可知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为我所用。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8 -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林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
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
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
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
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
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
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
并着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
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辫,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
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
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
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
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
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
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
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
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很小
的时候,我以为瓦是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
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
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
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
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
- 9 -
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
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
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
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借挥拳砸瓦的经历,不仅用反衬的手法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己融入了作品
中,使得文章让人读来更为真实、可亲。
B.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这不仅说明了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
要性,更说明人们在精神深处对瓦的一种依恋。
C. 瓦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得以延续下去,相较于瓦的深情,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
又一拨,则是无情了。
D. 文中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周庄的瓦的特点,既写出了瓦与周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的关系,又表达了自己对瓦的深情。
8. 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析归纳。(每点不超过 10 个字)
9. 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答案】7. C 8. ①颜色灰暗,代表平民性;②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③
亲密协作,共御风雨(有责任感,坚守一生);④对其他物种亲切包容。
9. ①这些瓦不是装饰性的,代表着一种简单的、平民化的生活。②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
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相当于古老的周庄(铁皮所代表的是一种西方文明,周庄的
瓦所代表的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③无数瓦片用自己的劳苦撑住了周庄人的日常生活,使
他们的生活虽历经风雨,但也能世代延续下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则是无情”属无中生有。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不能说明“屋子的主人是无情的”。
故选 C。
- 10 -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
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
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找出文中叙写瓦的段落,并抓住文中这些
段落的中心句:第二段“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第五段“瓦其
实质地并不坚硬”;第六段“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第七段“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
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提取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并加整合就可得出
答案。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
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需要结
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分析原因的前提是要理解该句话的意思。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
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如周庄是如何用这些瓦来表达生活的,这些瓦
有什么特征或作用等。
根据文本第二段内容“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
活”分析,这些瓦不是装饰性的,代表着一种简单的、平民化的生活。
结合“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每一块所覆盖的面
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
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
位”分析,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相当于古老的周庄。
结合第七段“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
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
瓦片的劳苦”等分析,无数瓦片用自己的劳苦撑住了周庄人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虽历
经风雨,但也能世代延续下去。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
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 11 -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
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
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
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
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
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
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
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
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
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
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12 -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
/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
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所起。陶渊明字号
“五柳先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C.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D. 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是年号纪年。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干支只可
用来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
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
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
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
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必修 2 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禅开始舍于其址,而卒藏之。(《游褒禅山记》)
(3)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2)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浮图慧褒开始在它的山脚下修建房舍居住,而死后藏在哪里。
(3)又有清水激流,辉映环绕在亭子四周,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
之旁。
- 13 -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
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轼诣武卫营”中,“武卫营”为名词,表处所,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BC;
“事急矣”中,“事”名词,作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 A。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干支只可用来纪年”错误,干支纪时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纪时法,以纪年、纪月为基本。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下表
所示的 60 个干支,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此六十干支俗称“六十花甲
子”。
发现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 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误,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
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原文为“以为湖水蓄泄之限”,还用
来排泄湖水。
故选 B。
- 14 -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庐”,本意简陋的房屋,活用为动词,
住;“分堵”,分段防守;“全”,保全。(2)“舍”,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建房舍;“舍
于其址”,状语后置句,在它的山脚下修建房舍居住;“卒”,死后。(3)“带”,环绕;
“次”旁边。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
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
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
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
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
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
- 15 -
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
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
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
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
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
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
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
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
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
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
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 少了。苏轼看到茅
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
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
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
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
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珠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鹧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鹧:
又作仓庚,指黄鸷。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 16 -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不相见,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对战争残酷无情的痛楚叹息,以及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5. 本诗“昔往鸧鹧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谈谈它们在情感内容方
面的相异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14. D 15. ①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
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
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寒,蟋蟀悲鸣,
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
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对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表达出征夫对战争残酷无情的痛楚叹息”错,诗歌没有表达战争残酷无情,表达的是
征夫戍边的痛苦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题为诗歌比较鉴赏,完成这道题首
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
同之处”,关键词是“表现手法”“ 内容情感”,答题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两个角度,
分析情感。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情感。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描写了来的时候黄鹂鸟鸣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今日之景
与昔日之景对比,此处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写出了离家的时间
之久。诗人回忆昔日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用昔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今天的蟋蟀
的悲鸣,更添了心中的哀怨酸楚,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思乡思亲的痛苦与悲哀。《诗经•小
- 17 -
雅•采薇》中点明了出征时是春天,归来时是冬天,很鲜明地将“昔”和“今”进行了对比,
与“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相似。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情感上的区别,《诗经•小
雅•采薇》写于战士返乡途中,表达了对过去的凄楚回忆,抒发对战争的厌恶;而《杂诗》抒
情主人公仍在战场,表达的是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
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2)《归园田居(其一)》 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暧暧远人村 (4). 依
依墟里烟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蜉蝣”“渺”“沧”“粟”“暧”“诞”“殇”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来小题。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坚定理想,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并 ,为此奋斗终生。他的
- 18 -
一生都充满着斗争精神。从 1843 年《莱茵报》被查對到 1845 年避难于布鲁塞尔,现实的困
难没有使马克思放弃对真理的探寻。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哲学家们
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 ,引人深思。
1848 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从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同年 2 月 21 日,《共产党宣
言》正式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局面。
《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到斗争,( )。
当近代西方的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 ,使中国的
主权遭受严重践踏。1919 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希望,
带来了方向。李大钊用“阶级斗争”高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精神。毛泽东后来在对《共
产党宣言》进行学习后,也 “阶级斗争”是《共产党宣言》的要义。自 1921 年中国
共产党诞生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正是延续不断的斗争精神,
使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恰当的一项是
A. 矢志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为
B. 至死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可
C. 矢志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为
D. 至死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无产阶级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B. 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C. 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如果斗争没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解放。
D. 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只要将斗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 1919 年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B. 1919 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国民不仅带来了希望,而且指明了方向。
C. 1919 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D. 在 1919 年,中国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 19 -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矢志不渝:发誓立志不会改变。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结合“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为
此奋斗终生”分析,选用“矢志不渝”。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醍醐灌
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结合“这句话”分析,选用“振聋发聩”。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签署:在重要文件上正式签字。结合“不平等条约”分析,
选用“签订”。
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认可:许可,同意。结合“毛泽东后来在
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学习后”“‘阶级斗争’是《共产党宣言》的要义”分析,选用“认
为”。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斗争精神是强调对象,而且和前文联系紧密,所以放前,排除 B 项、D 项;
从表述的合理性,“如果”的内容是“斗争没有坚持到底”,不合理,排除 C。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 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 1919 年传入中国”,滥用介词,致使主语缺失;
B 项,关联词语序不当;
D 项,“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偷换主语。
故选 C。
- 20 -
20.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不但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而且有很丰富的含义。请从下列几个
节日中任选两个,依照例句形式,表达它们的特点、寓意。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例:春节:爆竹震响,预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答案】元宵节:灯火万家,表现祝福团圆,欢庆太平。
端午节:龙舟竞发,寓含奋发进取,缅怀先哲。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从下列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依照例句形式,表达它们的特
点、寓意。”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句能力。这道题要求学生参照例句的句式形式写出传统节日
的特点、寓意。分析例句的句式:某个传统节日:节日特点(四个字,六个字的动宾短语),
寓意(四个字)。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熟悉其风俗形式、特点及寓意即可。我国有很多
传统节日很多,如:除夕的习俗:“燃放烟花爆竹”。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守岁”。辞旧迎新,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
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吃年糕”。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
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包饺子”。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非常吉利;此外,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1.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与评价的可能,如鲁迅笔下的孔
乙己,他穷酸、迁腐,满口“之乎者也”,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另一方面他又
善良本分,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也从不愿拖欠酒钱。请以《巴黎圣母院》中弗罗洛为例,结
合作品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答案】弗罗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士,他有一颗慈悲之心,收养丑陋的弃儿卡西莫多并把他
抚养成人,并让其成为一名敲钟人;当成为副主教之后,他成为了一个魔鬼,欲望日渐膨胀,
最后把善良美丽的艾斯梅拉达送上绞刑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
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
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文学作品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克洛德·弗罗洛,出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
母院》。他出身于法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自从认识了爱丝美拉
达后,他的行为逐渐偏执化残忍化,最终导致了爱丝美拉达和自己的悲剧结局。
- 21 -
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这个人物形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
(1)正常人的自然性。克洛德·弗罗洛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
责任心,在父母去世后,担当起照顾幼小弟弟的责任,长兄胜过慈母。他还富有同情心,收
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
人性的人。
(2)无法摆脱的社会性。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
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在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
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
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
之而无不及,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
(3)无法控制的兽性。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埃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
义。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同时也使他身心倍受摧残,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
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他身上透露着宗教恶势
力的本质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复杂性。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
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
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又是____飘香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题目空格处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3)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4)用规范汉字书写;(5)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又是桂花飘香时
清明的四空,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随风传入每一个呼吸的毛孔中,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
金秋时节。
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弯曲的石子小路旁便种了许多桂花树,每到秋天,零星的黄色小花
便陪衬在油亮的绿叶下,煞是美丽。
现在到了高中,校园里更多了它的身影,操场边,小路旁,教学楼前……可谓无处不在。
- 22 -
桂树一排排地围绕在这个书声琅琅的校园,在这个空灵的秋天唱响最美的赞歌。
花香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
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另外一个美妙的世界。
李清照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
须妒,菊花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由此可见,桂花在女词人的笔下,胜过梅胜过菊,为中
秋时节花中之冠。
桂花秉性温雅柔和,情怀疏淡,其美在内,毫不张扬,好似暗角里的花朵,如果不是那
醉人的香气,谁也不会注意绿叶下那细小的身影。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迷人的娇颜,没有
夺目的身形。色淡雅,形细小,聪颖中透着灵气。抱团成簇,一个个花朵相拥在一起,个小
无所惧,人多力量大,聚拥着的身躯散发出的浓香却是那么地吸人心魂。桂花天性质朴,生
长于野外,扎根于贫瘠的土壤,经受着风吹雨打,依然在阳光下绽放。不像盆栽的花那样娇
嫩,不需要精心呵护,不喜欢在人前娇艳。叶郁郁葱葱,呈墨绿色,颜色不艳也没有柔嫩的
感觉,但它的繁盛却有着不似精雕细琢的美。
细想,桂花总是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绽放,伴着琅琅书声,在清晨金色的阳光中,整个
校园氤氲着桂花的香气。
我们经过六月夏天的那次考验,胜者便进入了这所高中。而桂花,也恰是如此,经过一
个夏天的考验,才得以在秋天绽放,我们只有努力过,拼搏过,才得以赏到这桂花。
春华秋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年年如此,每年都会有新的学生来,每年也都会有新的桂花开放。孕育桂花的土地不同,
年年的光照和雨水不同,长出来的桂花也就不同。人也一样,付出的努力不同,生活的环境
不同,到最后就是不同的人生。
又到桂花飘香的时节,这是个收获的时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
键。本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审清半命题,主要是注意半命题结构形式以及限制语,从而分析
重点词语,明确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作文必须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切不可文不切题。半命
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补题时,要审清题意,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本题是半命题作文,“飘香”限定了空格处所填的词语,考生要选择与“飘香”有关
的事物来写,可以是具体的花草植物、瓜果蔬菜,如“桂花”“槐花”“栀子花”“茶
- 23 -
叶”“丹橘”“葡萄”,可以是生活中的食物,如“粽子”,当然,如果选择抽象的事物来
写,能够与“飘香”形成关联也可以。“又”字很耐人寻味,它表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
是一种常态,借助它我们能够传达什么主题,这是考生必须思考的问题。文体要求写作记叙
文,借助题目设置的情境,如何去写人、记事,表达什么主题,在寻常事物中写出新意来,
考生可以借助情境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展望美好的未来,还可以抒写现实的感受。注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手法上可以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等,写作
时必须有环境烘托,故事情节合理自然,要写出真情实感,人物形象鲜明得体,注意叙述角
度要清晰。
参考立意:(1)桂花飘香,表达对成功的渴望(2)茶叶飘香,表达对往事的怀念(3)粽子
飘香,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感怀
参考素材:
(1)每当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总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在一片香的汪洋。那是一种怎样的香啊,
幽幽地、浓浓地、醇醇地直逼心怀,沁人心脾,竟让人如痴如醉……很是奇怪,那些个高大
的树儿竟能开满了不打眼的、娇小的,或橘黄或橙红色,或黄白或淡黄色,却都散发出独特
灵气和香气的花儿。不禁在心里暗暗赞叹:好一个国色天香!在岁月的年轮中,不觉间便默
默地爱上了她。
(2)我的家乡是全国闻名的桂花之乡,最近几年,在街道两旁栽植有许多的桂花树。每年的
农历八月,即便是你足不出户,即便你糊涂透顶,忘记今夕究竟为何时令,从窗外飘来那时
断时续地香气,馥馥郁郁,总能让人蓦然惊觉已是秋来,桂花时节到。每当这些日子,无论
你是匆忙行走在雨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悠闲地在温泉河畔与朋友聊天品茶,或是在曲径通幽
的某个公园小径上游玩,甚至是一些简陋农家的休闲场所,亦能感觉到阵阵的桂花香气扑鼻
而来。倘若屏息猛吸一口,禁不住心旷神怡,萎靡的精神瞬间亦会爽朗起来。
(3)桂花娇小玲珑,不怕烈日,越是骄阳似火,她开得愈加灿烂、娇艳,香味愈加浓郁:但
她却惧怕风雨,每每微风掠过也会在树下留下斑驳的痕迹,更不用说经风雨了,每经风雨总
在地上积下花瓣无数……
(4)我家院子里也栽了三棵桂花树。只要是这个时节,每当清晨来临,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
被窗外鸟儿叫醒的我,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起床,第一件要做的事定是去看桂花,看那
枝干苍劲、枝叶婆娑、花瓣娇怜的一树树俊秀脱俗的桂花树。可每当看到树下掉落的满地花
瓣,心中会有隐隐的痛和万般怜爱之意。而每年的这些时候,我总是希望着,希望风雨远离
这个城市,希望雨城每天都会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总在艳阳天下,好让桂花的香熏染着这
- 24 -
个城市,陪伴着我们的每一日。也着实地担忧,怕忽然间会来一场风雨,而毁掉那些个满树
的小小的花儿。于是,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祈祷这个季节的狂风暴雨能少
一点,好让桂花的花期能长一些,让这座城市能享受桂花的灵气和香气更长久。
(5)我爱桂花,无论是月桂、银桂,还是金桂,或许还有那些个我尚未知晓的什么桂。尽管
桂花没有芬芳茉莉的美丽,也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的高洁,没有腊梅顶风逆雪的伟大,
也没有杜鹃啼血的壮丽,可我却依然深深地爱恋着她。
(6)五月端阳过后,正是栀子花开的时节。对于土生土长在农家小院的孩子来说,栀子花想
必不会太陌生吧。栀子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也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清热泻火等功效。
她不像那些温室的花朵那样需要精心呵护,有着几缕阳光和几滴晨露的滋润就足够了;也不
需要得到文人墨客的赞美或引起别人的重视,只是静静的站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默默的奉
献着自己的一抹芬芳。为农家小院平添了几分诗意,几分温馨。晨风阵阵,那沁人心脾的幽香
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洁白淡雅,芳香而不俗气 。含苞的绿骨朵在清晨雨露的滋润
下微微绽放,偷偷藏在绿叶丛中有着邻家小妹妹那种梨花带雨般的羞涩,惹人怜爱。怒放的
洁白花朵就如同待出嫁的新娘子般楚楚动人,冰肌似雪,体透含香。
结构示例:《又是桂花飘香时》,记叙文文体。开篇设置桂花飘香的情境,从初中到高中引入
对桂花香气的描写;进而由花及人,借助李清照的词句描写桂花“花中第一流”的品性,表
达对质朴人性的追求;结尾展开议论,升华主题,桂花飘香的季节,象征收获的季节。
【点睛】半命题作文快速补题技巧:①具体事物补题法②特定情景补题法③修辞手法补题法
④特殊符号补题法
补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积累的素材比较多的;
标题范围尽量缩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宽泛,将大题化小;角度应当是与众
不同的、新鲜的;能够揭示出正确深刻的主题。
- 25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30页
-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9页
-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8页
-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6页
-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3页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021-06-0714页
-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26页
- 江苏省镇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26页
- 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2020学年2021-06-0726页
-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