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2021-06-11 发布

高考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理科数学全解全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理科数学 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复数 31 1 i ii   的值是( ) (A)0 (B)1 (C) 1 (D)i 解析:选 A. 2 3 3 31 (1 ) 2 01 (1 )(1 ) 2 i i ii i i i ii i i            .本题考查复数的代数运算. 2、函数 2( ) 1 logf x x  与 1( ) 2 xg x  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的图象大致是( ) 解析:选 C.注意 1 ( 1)( ) 2 2x xg x      的图象是由 2 xy  的图象右移 1 而得.本题考查 函数图象的平移法则. 3、 2 21 1lim 2 1x x x x    ( ) (A)0 (B)1 (C) 1 2 (D) 2 3 解析:选 D.本题考查 0 0 型的极限.原式 1 1 ( 1)( 1) 1 2lim lim( 1)(2 1) 2 1 3x x x x x x x x         或原式 1 2 2lim 4 1 3x x x   . 4、如图, 1 1 1 1ABCD A B C D 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 //BD 平面 1 1CB D (B) 1AC BD (C) 1AC  平面 1 1CB D (D)异面直线 AD 与 1CB 所成的角为 60 解析:选 D.显然异面直线 AD 与 1CB 所成的角为 45. 5、如果双曲线 2 2 14 2 x y  上一点 P 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是 2,那么点 P 到 y 轴的距离是 ( ) (A) 4 6 3 (B) 2 6 3 (C) 2 6 (D) 2 3 解析:选 A.由点 P 到双曲线右焦点 ( 6,0) 的距离是 2 知 P 在双曲线右支上.又由双曲线 的第二定义知点 P 到双曲线右准线的距离是 2 6 3 ,双曲线的右准线方程是 2 6 3x  ,故点 P 到 y 轴的距离是 4 6 3 . 6、设球O 的半径是 1,A 、B 、C 是球面上三点,已知 A 到 B 、C 两点的球面距离都是 2  ,且二面角 B OA C  的大小是 3  ,则从 A 点沿球面经 B 、C 两点再回到 A 点的最短距离是( ) (A) 7 6  (B) 5 4  (C) 4 3  (D) 3 2  解析:选 C.    4 2 3 2 3d AB BC CA           .本题考查球面距离. 7、设 ( ,1)A a , (2, )B b , (4,5)C 为坐标平面上三点,O 为坐标原点,若OA  与OB  在OC  方 向上的投影相同,则 a 与b 满足的关系式为( ) (A)4 5 3a b  (B)5 4 3a b  (C)4 5 14a b  (D)5 4 14a b  解析:选 A.由OA  与OB  在OC  方向上的投影相同,可得:OA OC OB OC      即 4 5 8 5a b   , 4 5 3a b  . 8、已知抛物线 2 3y x   上存在关于直线 0x y  对称的相异两点 A 、 B ,则 AB 等于 ( ) (A)3 (B)4 (C)3 2 (D) 4 2 解析:选 C.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x b  ,由 2 2 1 2 3 3 0 1y x x x b x x y x b                ,进而可求出 AB 的中点 1 1( , )2 2M b   ,又由 1 1( , )2 2M b   在直线 0x y  上可求出 1b  ,∴ 2 2 0x x   , 由弦长公式可求出 2 21 1 1 4 ( 2) 3 2AB       .本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 系.自本题起运算量增大. 9、某公司有 60 万元资金,计划投资甲、乙两个项目,按要求对项目甲的投资不小于对项目 乙投资的 3 2 倍,且对每个项目的投资不能低于 5 万元,对项目甲每投资 1 万元可获得 0.4 万 元的利润,对项目乙每投资 1 万元可获得 0.6 万元的利润,该公司正确规划投资后,在这两 个项目上共可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 (A)36 万元 (B)31.2 万元 (C)30.4 万元 (D)24 万元 解析:选 B.对甲项目投资 24 万元,对乙项目投资 36 万元,可获最大利润 31.2 万元.因 为对乙项目投资获利较大,故在投资规划要求内(对项目甲的投资不小于对项目乙投资的 3 2 倍)尽可能多地安排资金投资于乙项目,即对项目甲的投资等于对项目乙投资的 3 2 倍时可 获最大利润.这是最优解法.也可用线性规划的通法求解.注意线性规划在高考中以应用题 型的形式出现. 10、用数字 0,1,2,3,4,5 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 20000 大的五位偶数共有 ( ) (A)288 个 (B)240 个 (C)144 个 (D)126 个 解析:选 B.对个位是 0 和个位不是 0 两类情形分类计数;对每一类情形按“个位-最高位 -中间三位”分步计数:①个位是 0 并且比 20000 大的五位偶数有 3 41 4 96A   个;②个 位不是 0 并且比 20000 大的五位偶数有 3 42 3 144A   个;故共有 96 144 240  个.本 题考查两个基本原理,是典型的源于教材的题目. 11、如图, 1l 、 2l 、 3l 是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直线, 1l 与 2l 间的距离是 1, 2l 与 3l 间的距 离是 2,正三角形 ABC 的三顶点分别在 1l 、 2l 、 3l 上,则⊿ ABC 的边长是( ) (A) 2 3 (B) 3 64 (C) 3 17 4 (D) 2 21 3 解析:选 D.过点C作 2l 的垂线 4l ,以 2l 、 4l 为 x 轴、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 ,1)A a 、 ( ,0)B b 、 (0, 2)C  ,由 AB BC AC  知 2 2 2 2( ) 1 4 9a b b a       边长 ,检验 A: 2 2 2( ) 1 4 9 12a b b a       ,无解;检验 B: 2 2 2 32( ) 1 4 9 3a b b a       ,无 解;检验 D: 2 2 2 28( ) 1 4 9 3a b b a       ,正确.本题是把关题.在基础中考能力, 在综合中考能力,在应用中考能力,在新型题中考能力全占全了.是一道精彩的好题.可惜 区分度太小. 12、已知一组抛物线 21 12y ax bx   ,其中 a 为 2、4、6、8 中任取的一个数,b 为 1、3、 5、7 中任取的一个数,从这些抛物线中任意抽取两条,它们在与直线 1x  交点处的切线相 互平行的概率是( ) (A) 1 12 (B) 7 60 (C) 6 25 (D) 5 16 解析:选 B.这一组抛物线共 4 4 16  条,从中任意抽取两条,共有 2 16 120C  种不同的方 法.它们在与直线 1x  交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1'|xk y a b   .若 5a b  ,有两种情形, 从中取出两条,有 2 2C 种取法;若 7a b  ,有三种情形,从中取出两条,有 2 3C 种取法; 若 9a b  ,有四种情形,从中取出两条,有 2 4C 种取法;若 11a b  ,有三种情形,从 中取出两条,有 2 3C 种取法;若 13a b  ,有两种情形,从中取出两条,有 2 2C 种取法.由 分类计数原理知任取两条切线平行的情形共有 2 2 2 2 2 2 3 4 3 2 14C C C C C     种,故所求概率 为 7 60 .本题是把关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若函数 2( )( ) xf x e   ( 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的最大值是 m ,且 ( )f x 是偶函数,则 m   ________. 解析: 1m  , 0n  ,∴ 1m   . 14、在正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侧棱长为 2 ,底面三角形的边长为 1,则 1BC 与侧面 1 1ACC A 所成的角是____________ 解析: 1 3BC  ,点 B 到平面 1 1ACC A 的距离为 3 2 ,∴ 1sin 2   , 30   . 15、已知 O 的方程是 2 2 2 0x y   , 'O 的方程是 2 2 8 10 0x y x    ,由动点 P 向 O 和 'O 所引的切线长相等,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O :圆心 (0,0)O ,半径 2r  ; 'O :圆心 '(4,0)O ,半径 ' 6r  .设 ( , )P x y , 由切线长相等得 2 2 2x y   2 2 8 10x y x   , 3 2x  . 16、下面有 5 个命题: ①函数 4 4sin cosy x x  的最小正周期是 . ②终边在 y 轴上的角的集合是{ | , }2 k k Z    . ③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 siny x 的图象和函数 y x 的图象有 3 个公共点. ④把函数 3sin(2 )3y x   的图象向右平移 6  得到 3sin 2y x 的图象. ⑤函数 sin( )2y x   在[0, ] 上是减函数. 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_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解析:① 4 4 2 2sin cos sin cos 2y x x x x cos x      ,正确;②错误;③ siny x , tany x 和 y x 在第一象限无交点,错误;④正确;⑤错误.故选①④.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已知 0,14 13)cos(,7 1cos 且 < <  < 2  , (Ⅰ)求 2tan 的值. (Ⅱ)求 . (17)本题考察三角恒等变形的主要基本公式、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 及计算能力。 解:(Ⅰ)由 1cos ,07 2     ,得 2 2 1 4 3sin 1 cos 1 7 7           ∴ sin 4 3 7tan 4 3cos 7 1      ,于是  22 2tan 2 4 3 8 3tan 2 1 tan 471 4 3        (Ⅱ)由 0 2     ,得 0 2     又∵   13cos 14    ,∴     2 2 13 3 3sin 1 cos 1 14 14               由        得:  cos cos           cos cos sin sin         1 13 4 3 3 3 1 7 14 7 14 2      所以 3  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厂家在产品出厂前,需对产品做检验,厂家将一批产品发给商 家时,商家按合同规定也需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做检验,以决定是否接收这批产品. (Ⅰ)若厂家库房中的每件产品合格的概率为 0.8,从中任意取出 4 件进行检验.求至少有 1 件是合格品的概率; (Ⅱ)若厂家发给商家 20 件产品,其中有 3 件不合格,按合同规定该商家从中任取 2 件, 都进行检验,只有 2 件都合格时才接收这批产品,否则拒收.求该商家可能检验出不合格产 品数 的分布列及期望 E ,并求该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 (18)本题考察相互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等的概率计算,考察随机事件的分布列,数学期望 等,考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Ⅰ)记“厂家任取 4 件产品检验,其中至少有 1 件是合格品”为事件 A 用对立事件 A 来算,有     41 1 0.2 0.9984P A P A     (Ⅱ) 可能的取值为 0,1,2   2 17 2 20 1360 190 CP C     ,   1 1 3 17 2 20 511 190 C CP C     ,   2 3 2 20 32 190 CP C     136 51 3 30 1 2190 190 190 10E        记“商家任取 2 件产品检验,都合格”为事件 B,则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   136 271 1 190 95P P B     所以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为 27 95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如图,PCBM 是直角梯形,∠ PCB =90°,PM ∥ BC ,PM =1, BC =2,又 AC =1,∠ ACB =120°, AB ⊥ PC , 直线 AM 与直线 PC 所成的角为 60°. (Ⅰ)求证:平面 PAC ⊥平面 ABC ; (Ⅱ)求二面角 BACM  的大小; (Ⅲ)求三棱锥 MACP  的体积. (19)本题主要考察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垂直、 二面角、三棱锥体积等有关知识,考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化归转化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解法一: (Ⅰ)∵ , ,PC AB PC BC AB BC B   ∴ PC ABC 平面 , 又∵ PC PAC 平面 ∴ PAC ABC平面 平面  0 1 2 P 136 190 51 190 3 190 (Ⅱ)取 BC 的中点 N ,则 1CN  ,连结 ,AN MN , ∵ //PM CN ,∴ //MN PC ,从而 MN ABC 平面 作 NH AC ,交 AC 的延长线于 H ,连结 MH ,则由三垂线定理知, AC NH , 从而 MHN 为二面角 M AC B  的平面角 直线 AM 与直线 PC 所成的角为 060 ∴ 060AMN  在 ACN 中,由余弦定理得 2 2 02 cos120 3AN AC CN AC CN      在 AMN 中, 3cot 3 13MN AN AMN      在 CNH 中, 3 3sin 1 2 2NH CN NCH      在 MNH 中, 1 2 3tan 33 2 MNMN MHN NH      故二面角 M AC B  的平面角大小为 2 3arctan 3 (Ⅲ)由(Ⅱ)知, PCMN 为正方形 ∴ 01 1 3sin1203 2 12P MAC A PCM A MNC M ACNV V V V AC CN MN            解法二:(Ⅰ)同解法一 (Ⅱ)在平面 ABC 内,过C 作CD CB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如图) 由题意有 3 1, ,02 2A      ,设   0 00,0, 0P z z  , 则    0 0 0 3 10,1, , , , , 0,0,2 2M z AM z CP z          由直线 AM 与直线 PC 所成的解为 060 ,得 0cos60AM CP AM CP       ,即 2 2 0 0 032z z z   ,解得 0 1z  ∴   3 10,0,1 , , ,02 2CM CA          ,设平面 MAC 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1 1, ,n x y z , 则 1 1 1 1 0 3 1 02 2 y z y z     ,取 1 1x  ,得  1, 3, 3n   平面 ABC 的法向量取为  0,0,1m  设 m  与 n  所成的角为 ,则 3cos 7 m n m n          显然,二面角 M AC B  的平面角为锐角, 故二面角 M AC B  的平面角大小为 21arccos 7 ( Ⅲ ) 取 平 面 PCM 的 法 向 量 取 为  1 1,0,0n  , 则 点 A 到 平 面 PCM 的 距 离 1 1 3 2 CA n h n       ∵ 1, 1PC PM   ,∴ 1 1 1 3 31 13 2 6 2 12P MAC A PCMV V PC PM h           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设 1F 、 2F 分别是椭圆 14 2 2  yx 的左、右焦点. (Ⅰ)若 P 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 1PF · 2P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Ⅱ)设过定点 )2,0(M 的直线l 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 A 、B ,且∠ AOB为锐角(其中O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l 的斜率 k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42)(  xxf ,设曲线 )(xfy  在点()处的切线与 x 轴线发点()()其中 xn 为实数 (20)本题主要考察直线、椭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等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及推理计算能力。 解:(Ⅰ)解法一:易知 2, 1, 3a b c   所以    1 23,0 , 3,0F F ,设  ,P x y ,则     2 2 1 2 3 , , 3 , 3PF PF x y x y x y            2 2 211 3 3 84 4 xx x      因为  2,2x  ,故当 0x  ,即点 P 为椭圆短轴端点时, 1 2PF PF  有最小值 2 当 2x   ,即点 P 为椭圆长轴端点时, 1 2PF PF  有最大值1 解法二:易知 2, 1, 3a b c   ,所以    1 23,0 , 3,0F F ,设  ,P x y ,则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cos 2 PF PF F F PF PF PF PF F PF PF PF PF P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2 2 21 3 3 12 32 x y x y x y             (以下同解法一) (Ⅱ)显然直线 0x  不满足题设条件,可设直线    1 2 2 2: 2, , , ,l y kx A x y B x y  , 联立 2 2 2 14 y kx x y     ,消去 y ,整理得: 2 21 4 3 04k x kx       ∴ 1 2 1 2 2 2 4 3,1 1 4 4 kx x x x k k        由  2 214 4 3 4 3 04k k k           得: 3 2k  或 3 2k   又 0 00 0 90 cos 0 0 0A B A B OA OB          ∴ 1 2 1 2 0OA OB x x y y     又     2 1 2 1 2 1 2 1 22 2 2 4y y kx kx k x x k x x       2 2 2 2 3 8 41 1 4 4 k k k k      2 2 1 1 4 k k    ∵ 2 2 2 3 1 01 1 4 4 k k k      ,即 2 4k  ∴ 2 2k   故由①、②得 32 2k    或 3 22 k 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已知函数 2( ) 4f x x  ,设曲线 ( )y f x 在点 ( , ( ))n nx f x 处 的切线与 x 轴的交点为 1( ,0)nx  ( *)n N ,其中 1x 为正实数. (Ⅰ)用 nx 表示 1nx  ; (Ⅱ)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1, n nn x x  的充要条件是 1 2x  (Ⅲ)若 1 4x  ,记 2lg 2 n n n xa x   ,证明数列{ }na 成等比数列,并求数列{ }nx 的通项公式。 (21)本题综合考察数列、函数、不等式、导数应用等知识,以及推理论证、计算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 解:(Ⅰ)由题可得  ' 2f x x 所以过曲线上点   0 0,x f x 的切线方程为     ' n n ny f x f x x x   , 即    4 2n n ny x x x x    令 0y  ,得    2 14 2n n n nx x x x    ,即 2 14 2n n nx x x   显然 0nx  ∴ 1 2 2 n n n xx x   (Ⅱ)证明:(必要性) 若对一切正整数 1, n nn x x  ,则 2 1x x ,即 1 1 1 2 2 x xx   ,而 1 0x  ,∴ 2 1 4x  ,即有 1 2x  (充分性)若 1 2 0x   ,由 1 2 2 n n n xx x   用数学归纳法易得 0nx  ,从而  1 2 22 2 12 2 n n n n n x xx nx x       ,即  2 2nx n  又 1 2x  ∴  2 2nx n  于是 2 1 42 2 2 n n n n n n n x xx x xx x        2 2 02 n n n x x x    , 即 1n nx x  对一切正整数 n 成立 (Ⅲ)由 1 2 2 n n n xx x   ,知  2 1 22 2 n n n xx x   ,同理,  2 1 22 2 n n n xx x   故 2 1 1 2 2 2 2 n n n n x x x x          从而 1 1 2 2lg 2lg2 2 n n n n x x x x      ,即 1 2n na a  所以,数列 na 成等比数列,故 1 1 11 1 1 22 2 lg 2 lg32 n n n n xa a x      , 即 12lg 2 lg32 nn n x x   ,从而 2 12 32 nn n x x   所以  2 1 2 1 2 3 1 3 1 n n nx     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函数 ),1,(11)( NxnNnnxf n       且 . (Ⅰ)当 x=6 时,求 n n       11 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 (Ⅱ)对任意的实数 x,证明 2 )2()2( fxf  > );)()()(( 的导函数是 xfxfxf  (Ⅲ)是否存在 Na  ,使得 an<         n k k1 11 < na )1(  恒成立?若存在,试证明你的结论并求 出 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本题考察函数、不等式、导数、二项式定理、组合数计算公式等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考查综合推理论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Ⅰ)解: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是第 4 项,这项是 3 3 5 6 3 1 201C n n      (Ⅱ)证法一:因     2 21 12 2 1 1 n f x f n n               2 21 12 1 1 n n n              1 12 1 1 n n n              12 1 n n      1 12 1 ln 1 2 n n              '1 12 1 ln 1 2 n f xn n              证 法 二 : 因     2 21 12 2 1 1 n f x f n n               2 21 12 1 1 n n n              1 12 1 1 n n n              而  ' 1 12 2 1 ln 1 n f x n n             故只需对 11 n     和 1ln 1 n     进行比较。 令    ln 1g x x x x   ,有  ' 1 11 xg x x x    由 1 0x x   ,得 1x  因为当 0 1x  时,  ' 0g x  ,  g x 单调递减;当1 x   时,  ' 0g x  ,  g x 单 调递增,所以在 1x  处  g x 有极小值1 故当 1x  时,    1 1g x g  , 从而有 ln 1x x  ,亦即 ln 1 lnx x x   故有 1 11 ln 1n n             恒成立。 所以      '2 2 2f x f f x  ,原不等式成立。 (Ⅲ)对 m N ,且 1m  有 2 0 1 21 1 1 1 11 m k m k m m m m m mC C C C Cm m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 1 1 2 11 1 11 1 2! ! ! k mm m m m m k m m m k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2 1 1 1 12 1 1 1 1 1 12! ! ! k m m k m m m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2 2! 3! ! !k m             1 1 1 12 2 1 3 2 1 1k k m m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2 1 2 2 3 1 1k k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m    又因  1 0 2,3,4, , k k mC k mm        ,故 12 1 3 m m       ∵ 12 1 3 m m       ,从而有 1 12 1 3 kn k n nk       成立, 即存在 2a  ,使得 1 12 1 3 kn k n nk       恒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