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2.52 KB
- 2021-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数
课标版
第八节 直线与圆锥曲线
1.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断
判断直线
l
与圆锥曲线
r
的位置关系时,通常将直线
l
的方程
Ax
+
By
+
C
=0
(
A
,
B
不同时为0)与圆锥曲线
r
的方程
F
(
x
,
y
)=0联立,消去
y
(也可以消去
x
)
得到一个关于变量
x
(或变量
y
)的方程,即联立
消去
y
(或
x
)
后得
ax
2
+
bx
+
c
=0(或
ay
2
+
by
+
c
=0).
教材研读
(1)当
a
≠
0时,若①
Δ>0
,则直线
l
与曲线
r
相交;若②
Δ=0
,则直线
l
与曲线
r
相切;若③
Δ<0
,则直线
l
与曲线
r
相离.
(2)当
a
=0时,得到一个一次方程,则直线
l
与曲线
r
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此时,若
r
为双曲线,则直线
l
与双曲线的④
渐近线
平行;若
r
为抛物线,
则直线
l
与抛物线的⑤
对称轴
平行或重合.
直线
l
:
f
(
x
,
y
)=0,圆锥曲线
r
:
F
(
x
,
y
)=0,
l
与
r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则
A
、
B
两点的坐标是方程组
的两组解,方程组消元后化为
关于
x
(或
y
)的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0(或
ay
2
+
by
+
c
=0),判别式
Δ
=
b
2
-4
ac
,
应有
Δ
>0,所以
x
1
,
x
2
(或
y
1
,
y
2
)是方程
ax
2
+
bx
+
c
=0(或
ay
2
+
by
+
c
=0)的两个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
1
+
x
2
=-
,
x
1
·
x
2
=
,以此结合
弦长公式可整体代入求值.
A
、
B
两点间的距离|
AB
|=⑥
|
x
1
-
x
2
|
=
·
(其中
k
为直线
l
的斜率),也可以写成关于
y
的形式,
即|
AB
|=⑦
|
y
1
-
y
2
|
=
·
(
k
≠
0).特殊地,如果
2.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问题
直线
l
过抛物线的焦点,抛物线方程以
y
2
=2
px
(
p
>0)为例,那么|
AB
|=
⑧
x
1
+
x
2
+
p
.
3.弦
AB
的中点与直线
AB
斜率的关系
(1)已知
AB
是椭圆
+
=1(
a
>
b
>0)的一条弦,其中点
M
的坐标为(
x
0
,
y
0
).运
用点差法求直线
AB
的斜率,设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x
1
≠
x
2
),∵
A
,
B
都在椭圆上,
∴
两式相减得
+
=0,
∴
+
=0,
∴
=-
=-
,故
k
AB
=-
.
(2)已知
AB
是双曲线
-
=1(
a
>0,
b
>0)的一条弦,且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x
1
≠
x
2
,弦中点
M
(
x
0
,
y
0
),则与(1)同理可知
k
AB
=
.
(3)已知
AB
是抛物线
y
2
=2
px
(
p
>0)的一条弦,且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x
1
≠
x
2
,弦中
点
M
(
x
0
,
y
0
).
则
两式相减得
-
=2
p
(
x
1
-
x
2
),
∴(
y
1
+
y
2
)(
y
1
-
y
2
)=2
p
(
x
1
-
x
2
),
∴
=
=
,即
k
AB
=
.
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1)直线
l
与抛物线
y
2
=2
px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l
与抛物线相切.
(
×
)
(2)若直线
l
与抛物线
y
2
=2
px
相交,则一定有两个公共点.
(
×
)
(3)直线
y
=
kx
(
k
≠
0)与双曲线
x
2
-
y
2
=1一定相交.
(
×
)
(4)若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则一定有两个公共点.
(
×
)
(5)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
(6)直线与椭圆只有一个交点
⇔
直线与椭圆相切.
(√)
1.直线
y
=
kx
-
k
+1与椭圆
+
=1的位置关系为
( )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不确定
答案
A 由于直线
y
=
kx
-
k
+1=
k
(
x
-1)+1过定点(1,1),又(1,1)在椭圆内,故
直线与椭圆必相交.
2.直线
y
=
x
+3与双曲线
-
=1的交点个数是
( )
A.1 B.2 C.1或2 D.0
答案
A 因为直线
y
=
x
+3与双曲线的渐近线
y
=
x
平行,所以它与双
曲线只有1个交点.
3.双曲线
C
:
-
=1(
a
>0,
b
>0)的右焦点为
F
,直线
l
过焦点
F
,且斜率为
k
,则
直线
l
与双曲线
C
的左,右两支都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 )
A.
k
>-
B.
k
<
C.
k
>
或
k
<-
D.-
<
k
<
答案
D 由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几何意义知-
<
k
<
.
4.过点(0,1)作直线,使它与抛物线
y
2
=4
x
仅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
条.
答案
3
解析
①当过点(0,1)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方程为
x
=0,与抛物线
y
2
=4
x
仅有一个公共点,符合题意.
②当过点(0,1)的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为
k
,此时直线为
y
=
kx
+1,由
得
k
2
x
2
+(2
k
-4)
x
+1=0,
(*)
当
k
=0时,方程(*)只有一解,即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符合题意,
当
k
≠
0时,由
Δ
=(2
k
-4)
2
-4
k
2
=0,解得
k
=1,即直线
y
=
x
+1与抛物线相切,综上,
符合条件的直线有3条.
考点一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应用
典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C
1
:
+
=1(
a
>
b
>0)的左焦
点为
F
1
(-1,0),且点
P
(0,1)在
C
1
上.
(1)求椭圆
C
1
的方程;
(2)设直线
l
同时与椭圆
C
1
和抛物线
C
2
:
y
2
=4
x
相切,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析
(1)由题意得
a
2
-
b
2
=1,
b
=1,则
a
=
,
∴椭圆
C
1
的方程为
+
y
2
=1.
(2)易得直线
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则可设
l
的方程为
y
=
kx
+
b
(
k
≠
0).
考点突破
由
消去
y
整理得(1+2
k
2
)
x
2
+4
kbx
+2
b
2
-2=0,Δ
1
=16
k
2
b
2
-8(
b
2
-1)(2
k
2
+
1)=16
k
2
+8-8
b
2
=0,即
b
2
=2
k
2
+1.
由
消去
y
整理得
k
2
x
2
+(2
kb
-4)
x
+
b
2
=0,
Δ
2
=(2
kb
-4)
2
-4
k
2
b
2
=16-16
kb
=0,即
kb
=1,
∴
由②得
b
=
,代入①得
=2
k
2
+1,即2
k
4
+
k
2
-1=0.
令
t
=
k
2
,则2
t
2
+
t
-1=0,解得
t
1
=
或
t
2
=-1(舍),
∴
或
∴
l
的方程为
y
=
x
+
或
y
=-
x
-
.
方法技巧
(1)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个数时,可直接求解相应方程组得到交
点坐标,也可利用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来确定,需注意利
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0.
(2)依据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个数求参数时,联立方程并消元,得到一
元方程,此时注意观察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若为0,则方程为一次
方程;若不为0,则将方程解的个数转化为判别式与0的大小关系求解.
1-1
若直线
y
=
kx
+2与双曲线
x
2
-
y
2
=6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那么
k
的取
值范围为
( )
A.
B.
C.
D.
答案
D 由
消去
y
,得(1-
k
2
)
x
2
-4
kx
-10=0,
∵直线与双曲线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
∴
解得-
<
k
<-1.
考点二 弦长问题
典例2
(2016课标全国Ⅱ,21,12分)已知
A
是椭圆
E
:
+
=1的左顶点,
斜率为
k
(
k
>0)的直线交
E
于
A
,
M
两点,点
N
在
E
上,
MA
⊥
NA
.
(1)当|
AM
|=|
AN
|时,求△
AMN
的面积;
(2)当2|
AM
|=|
AN
|时,证明:
<
k
<2.
解析
(1)设
M
(
x
1
,
y
1
),则由题意知
y
1
>0.
由已知及椭圆的对称性知,直线
AM
的倾斜角为
.
又
A
(-2,0),因此直线
AM
的方程为
y
=
x
+2.
将
x
=
y
-2代入
+
=1得7
y
2
-12
y
=0.
解得
y
=0或
y
=
,所以
y
1
=
.
因此△
AMN
的面积
S
△
AMN
=2
×
×
×
=
.
(2)证明:将直线
AM
的方程
y
=
k
(
x
+2)(
k
>0)代入
+
=1得
(3+4
k
2
)
x
2
+16
k
2
x
+16
k
2
-12=0.
由
x
1
·(-2)=
得
x
1
=
,
故|
AM
|=|
x
1
+2|
=
.
由题设,直线
AN
的方程为
y
=-
(
x
+2),
故同理可得|
AN
|=
.
设
f
(
t
)=4
t
3
-6
t
2
+3
t
-8,则
k
是
f
(
t
)的零点,
f
'(
t
)=12
t
2
-12
t
+3=3(2
t
-1)
2
≥
0,所以
f
(
t
)
在(0,+
∞
)内单调递增.
又
f
(
)=15
-26<0,
f
(2)=6>0,因此
f
(
t
)在(0,+
∞
)内有唯一的零点,且零点
k
在(
,2)内,所以
<
k
<2.
由2|
AM
|=|
AN
|得
=
,即4
k
3
-6
k
2
+3
k
-8=0.
方法技巧
弦长的求解
(1)当弦的两端点坐标易求时,可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斜率为
k
的直线
l
与圆锥曲线
C
相交于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两个不同的点,则弦长|
AB
|=
=
|
x
1
-
x
2
|=
|
y
1
-
y
2
|(
k
≠
0).
(3)当弦过焦点时,可结合焦半径公式求解弦长.
2-1
(2016贵州贵阳摸底)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椭圆
+
=1
(
a
>
b
>0)的离心率为
,过椭圆右焦点
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AB
与
CD
.当
直线
AB
的斜率为0时,
AB
=4.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
AB
|+|
CD
|=
,求直线
AB
的方程.
斜率不存在,由题意知|
AB
|+|
CD
|=7,不满足条件.
②当两条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均存在且不为0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
k
(
x
-1),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则直线
CD
的方程为
y
=-
(
x
-1).
解析
(1)由题意知
e
=
=
,2
a
=4.
又
a
2
=
b
2
+
c
2
,解得
a
=2,
b
=
,
c
=1,
所以椭圆方程为
+
=1.
(2)①当两条弦中的一条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为0时,另一条弦所在直线的
将直线
AB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中并整理得(3+4
k
2
)
x
2
-8
k
2
x
+4
k
2
-12=0,
则
x
1
+
x
2
=
,
x
1
·
x
2
=
,
所以|
AB
|=
|
x
1
-
x
2
|
=
·
=
.
同理,|
CD
|=
=
,
所以|
AB
|+|
CD
|=
+
=
=
,解得
k
=
±
1,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
y
-1=0或
x
+
y
-1=0.
考点三 中点弦问题
典例3
(2016福建福州质检)抛物线
C
的顶点为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直线
x
-
y
=0与抛物线
C
交于
A
,
B
两点,若
P
(1,1)为线段
AB
的中点,则抛物线
C
的方
程为
( )
A.
y
=2
x
2
B.
y
2
=2
x
C.
x
2
=2
y
D.
y
2
=-2
x
答案
B
解析
设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抛物线方程为
y
2
=2
px
(
p
>0),则
两式相
减可得2
p
=
×
(
y
1
+
y
2
)=
k
AB
×
2=2,可得
p
=1,
∴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y
2
=2
x
.
方法技巧
处理中点弦问题的常用方法
(1)点差法:即设出弦的两端点坐标后,代入圆锥曲线方程,并将两式相减,
式中含有
x
1
+
x
2
,
y
1
+
y
2
,
三个未知量,这样就直接联系了中点和直线
的斜率,借用中点公式即可求得斜率.
(2)根与系数的关系:即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将其转化为一元二
次方程后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3-1
已知抛物线
y
=
x
2
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
M
,
N
关于直线
l
:
y
=-
kx
+
对称,
求
k
的取值范围.
解析
解法一:由题意知
k
≠
0,设
M
(
x
1
,
y
1
),
N
(
x
2
,
y
2
),
MN
的方程为
y
=
x
+
b
(
b
>
0),代入
y
=
x
2
,得
x
2
-
x
-
b
=0,
所以
Δ
=
+4
b
>0,①
x
1
+
x
2
=
.
设
MN
中点的坐标为(
x
0
,
y
0
),则
x
0
=
,
y
0
=
+
b
,
因为(
x
0
,
y
0
)在直线
l
:
y
=-
kx
+
上,
所以
+
b
=-
k
·
+
,所以
b
=4-
.②
将②代入①,得
+16-
>0,
所以
<16,即
k
2
>
,所以
k
>
或
k
<-
,
故
k
的取值范围为
∪
.
解法二:由题意知
k
≠
0,设
M
(
x
1
,
),
N
(
x
2
,
),
因为
MN
⊥
l
,所以
=
,即
x
1
+
x
2
=
.
又
MN
的中点在
l
上,所以
=-
k
·
+
=-
k
·
+
=4,
因为
MN
的中点必在抛物线内,
所以
>
,即4>
,
所以
k
2
>
,即
k
>
或
k
<-
,
故
k
的取值范围为
∪
.
相关文档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九节 2021-06-1625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三节 2021-06-1526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一节 2021-06-1524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三节 2021-06-1527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四节 2021-06-1226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三节 2021-06-1224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六节 2021-06-1127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一节 2021-06-1123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六节 2021-06-1123页
- 高考文科数学复习备课课件:第二节 2021-06-1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