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2021-06-24 发布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总结(完整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1、任意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 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 为第几 象限角.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 360 90 ,k k k        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 90 360 180 ,k k k         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 180 360 270 ,k k k          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 270 360 360 ,k k k           终边在 x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180 ,k k     终边在 y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180 90 ,k k      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90 ,k k     3、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360 ,k k      4、已知 是第几象限角,确定  *nn   所在象限的方法:先把各象限均分 n 等份,再从 x 轴的正 半轴的上方起,依次将各区域标上一、二、三、四,则 原来是第几象限对应的标号即为 n  终边 所落在的区域. 5、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6、半径为 r 的圆的圆心角 所对弧的长为l ,则角 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 l r   . 7、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 2 360   ,1 180  , 1801 57.3        . 8、若扇形的圆心角为   为弧度制 ,半径为 r ,弧长为l ,周长为C ,面积为 S , 则l r  , 2C r l  , 21 1 2 2S lr r  . 9、(一)设 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 , )P x y ,那么:(1) y 叫做 的正弦,记做sin , 即sin y  ;(2) x 叫做 的余弦,记做cos ,即cos x  ;(3) y x 叫做 的正切,记做 tan ,即 tan ( 0)y xx    。 (二)设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是 ,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P v x y AO M T  2 2 0r r x y   ,则sin y r   ,cos x r   ,  tan 0y xx    . 10、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 限余弦为正. 11、三角函数线:sin   ,cos   , tan   . 1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2 21 sin cos 1    2 2 2 2sin 1 cos ,cos 1 sin       ;   sin2 tancos    sinsin tan cos ,cos tan           .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   1 sin 2 sink    ,  cos 2 cosk    ,    tan 2 tank k     .    2 sin sin     ,  cos cos     ,  tan tan    .    3 sin sin    ,  cos cos   ,  tan tan    .    4 sin sin    ,  cos cos     ,  tan tan     .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 5 sin cos2        ,cos sin2        . 6 sin cos2        ,cos sin2         . 口诀: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14、图像变换的两种方式: (一)函数 sin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 ( >0 是左移; <0 是右移);再将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 来的 1 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再将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上所有 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 siny x    的图象  0, 0   . (二)函数 sin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1 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 数 siny x 的图象;再将函数 sin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  个单位长度( >0 是 左移; <0 是右移);得到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再将函数  siny x  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 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 siny x    的图象 0, 0   . 函数   sin 0, 0y x        的性质: ①振幅  ; ②周期: 2   ; ③频率: 1 2f    ; ④相位: x  ; ⑤初相: . 函数  siny x      ,当 1x x 时,取得最小值为 miny ;当 2x x 时,取得最大值为 maxy ,则  max min 1 2 y y   ,  max min 1 2 y y   ,  2 1 1 22 x x x x    . 1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siny x cosy x tany x 图象 定义域 R R ,2x x k k       值域  1,1  1,1 R 最值 当 2 2x k    k  时, max 1y  ;当 2 2x k    k  时, min 1y   . 当  2x k k  时, max 1y  ;当 2x k    k  时, min 1y   .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周期 2 2 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单调性 在 2 ,22 2k k        k  上是增函数;在 32 ,22 2k k        k  上是减函数. 在  2 ,2k k k    上是 增函数;在 2 ,2k k    k  上是减函数. 在 ,2 2k k        k  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 对称中心  ,0k k  对称轴  2x k k   对称中心  ,02k k     对称轴  x k k  对称中心  ,02 k k     无对称轴 16.三角函数奇偶性规律总结( 0, 0A   ) 函数 sin( )y A x   为奇函数的条件为 ,k k Z   函 数性 质 函数 sin( )y A x   为偶函数的条件为 ,2k k Z    函数 cos( )y A x   为奇函数的条件为 ,2k k Z    . 函数 cos( )y A x   为偶函数的条件为 ,k k Z   函数 tan( )y A x   为奇函数的条件为 ,2 k k Z   它不可能是偶函数. 17.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 0 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18、向量加法: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 ⑶三角形不等式: a b a b a b         . ⑷运算性质:①交换律: a b b a     ; ②结合律:   a b c a b c         ; ③ 0 0a a a       . ⑸坐标运算: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 1 2 1 2,a b x x y y    . 19、向量减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终点.(见上图) ⑵坐标运算: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 1 2 1 2,a b x x y y    . 设  、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1 1,x y , 2 2,x y ,则  1 2 1 2,x x y y    . 20、向量数乘运算: ⑴实数 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 a  . ① a a   ;②当 0  时, a 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同;当 0  时, a  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反; 当 0  时, 0a   .0 a =0 ⑵运算律: ①    a a    ; ② a a a        ; ③  a b a b       . ⑶坐标运算:设  ,a x y ,则    , ,a x y x y     . (4) 0, a aa a aa a      则 表示与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表示与 反方向的单位向量。 21 向量共线条件:(1)向量  0a a    与b  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 ,使b a  . b  a C   a b C C         (2)共线的坐标表示,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其中 0b   ,则当且仅当 1 2 2 1 0x y x y  时,向量 a 、  0b b    共线. 2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1e  、 2e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 意向量 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1 、 2 ,使 1 1 2 2a e e    .(不共线的向量 1e  、 2e  叫做这一平面内所 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小结论:(1)若 1e  、 2e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1 2 1 2 , x=m y=nxe ye me ne      则 , (2)若 1e  、 2e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1 2 0, x=y=0xe ye   则 23、分点坐标公式:设点 是线段 1 2  上的一点, 1 、 2 的坐标分别是 1 1,x y , 2 2,x y ,当 1 2     时,可推出点的坐标是 1 2 1 2,1 1 x x y y           .(会写出向量坐标,会运算。)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⑴定义:  cos 0, 0,0 180a b a b a b            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 cosa  : a 在b  方向上的投影 cosb  :b  在 a 方向上的投影 注意:务必要算对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设两个非零向量 a OA  与b OB  , 称 AOB   为向量 a 与b  的夹 角 (0 180 )   ,注意在两向量的夹角定义,两向量必须是同起点的。 ⑵性质:设 a 和b  都是非零向量,则① 0a b a b      . ②当 a 与b  同向时, a b a b    ;当 a 与b  反向时, a b a b     ; 22a a a a      或 a a a    . ③ a b a b    . ⑶运算律:① a b b a     ;②     a b a b a b           ;③ a b c a c b c           . ⑷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1 2 1 2a b x x y y   . (5)若  ,a x y ,则 2 2 2a x y  ,或 2 2a x y  . (6)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则 1 2 1 2 0a b x x y y    . , ( R), ) =(1-t) , OA OB AP t AB t OAOB OP OP OA OB OA OP OA tOB O A B P AB OP mOA nO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图, 、 不共线 且 用 , 表示 ; =t( ,则 结论:已知 、 、 三点不共线, 若点 在直线 上,则 且 1.m n  (7)设 a 、b  都是非零向量,  1 1,a x y ,  2 2,b x y , 是a与b  的夹角, 则 1 2 1 2 2 2 2 2 1 1 2 2 cos x x y ya b a b x y x y        . 25、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 cos cos cos sin sin        ;⑵  cos cos cos sin sin        ; ⑶  sin sin cos cos sin        ;⑷  sin sin cos cos sin        ; ⑸   tan tantan 1 tan tan         变形:(   tan tan tan 1 tan tan         ); ⑹   tan tantan 1 tan tan         变形:(   tan tan tan 1 tan tan         ). 26、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sin2 2sin cos   . 变形: 1sin cos sin 22    ⑵ 2 2 2 2cos2 cos sin 2cos 1 1 2sin (cos sin )(cos sin )                 变形得到降幂公式: 2 1 cos2cos 2   , 2 1 cos2sin 2   . 2 1 cos2tan 1 cos2     ⑶ 2 2tantan2 1 tan    . 27、  2 2sin cos sin           ,其中 tan   . sin 2 1 cos2tan 1 cos2 sin 2       [2010 高考题解析,规范解题步骤]已知函数    21 1sin 2 sin cos cos sin 02 2 2f x x x            < < , 其图象过点( π 6 , 1 2 ).(Ⅰ)求 的值;(Ⅱ)将函数  y f x 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2 ,纵坐标 不变,得到函数  y f x 的图象,求函数  g x 在[0, π 4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Ⅰ)因为 21 1( ) sin 2 sin cos cos sin( )2 2 2f x x x       (0 )   所以 1 1 cos2 1( ) sin 2 sin cos cos2 2 2 xf x x      1 1sin 2 sin cos2 cos2 2 1 (sin 2 sin cos2 cos )2 1 cos(2 )2 x x x x x            又 函数图像过点 1( , )6 2  所以 1 1 cos(2 )2 2 6     即 cos( ) 13    又 0    所以 3   (Ⅱ) 由(Ⅰ)知 1( ) cos(2 )2 3f x x   ,将函数 ( )y f x 的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1 2 ,纵坐标 不变,得到函数 ( )y g x 的图像,可知 1( ) (2 ) cos(4 )2 3g x f x x    因为 [0, ]4x  所以 4 [0, ]x  因此 24 [ , ]3 3 3x      故 1 cos(4 ) 12 3x     所以 ( )y g x 在[0, ]4 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 2 和 1 4 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个人,社会,世界都会产生影响! 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明就一定有数学。数学在其发展的早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 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食物、牲畜、工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与交换,房屋、仓库的建造,丈量 土地,兴修水利,编制历法等。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更一般的技术和科学 领域。从古希腊开始,数学就与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近代以来,数学又进入了人文科学领域,并使人文科学 的数学化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 当今社会,数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的足迹已经遍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全部领域。从 卫星到核电站,高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高质量、高效率等特点,无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 借助计算机的控制来实现的。产品、工程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经济和科技中的预测和管理,信息处 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经济决策等,无不需要数学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应用,在许 多场合,它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它已成为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性的思想与方法,由此产生的许多 成果,又悄悄的遍布在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数学对现代社会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生 活在数学的时代。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 来社会中,社会的主体——人在数学方面所应具备的素养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