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50 KB
  • 2021-11-19 发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第3课时 平均分人教版 (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3 课时 平均分(3)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按要求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 概括能力。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义。 2.理解包含分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为二(1)班的同学分好了糖果和橘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也学习到了更加直接的思考方法。今天他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大家能开动脑筋,帮助 他们。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板书课题:平均分(3)]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科书 P10 例 3。 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 8 个果冻,要求每 2 个一份。 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情预设】这次是告诉了我们每份的数量,问分成几份。之前解决的问题是告诉我们 要分给几个人,问每个人分几个。 师:每 2 个为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情预设】就是每份都是 2 个,2 个 2 个地分。 【设计意图】初次回顾等分(分配),同时对比包含分,从“已知”和“要求”出发,形 成冲突,留下印象,便于后期的异同点比较,对两种分物的方法的区分。 2.自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能帮助二(1)班的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情预设】预设 1:摆一摆:每 2 个为一堆,可以摆 4 堆,所以能分成 4 份。 预设 2:画一画:每 2 个圈在一起,表示每 2 个为一份,最后得到了 4 份。 预设 3:乘法的意义:想到 4 个 2 正好是 8。所以 8 里面有 4 个 2,1 个 2 为一份,4 个 2 就是 4 份。 预设 4:乘法算式:2×( )=8。 预设 5:减法:8-2-2-2-2=0。减了 4 次,所以能看出 8 个果冻,每 2 个为一份,能分 成 4 份。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设计意图】学生有学习乘法的经验,在摆一摆和画一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与乘法有 关的规律。本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选择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局限学生的思维,由学生已 有的经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动作表征到图像表征,逐步提升到思维层面,为后面用乘法 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3.深入理解。 师:用 8 根小棒代替 8 个果冻,按每 2 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学生动 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 【学情预设】把 8 根小棒,每 2 根放在一起,2 根 2 根地放,一份一份地分。 师:这样 2 根 2 根地放,最终发现了 8 里面有几个这样的 2? 【学情预设】4 个。 师小结:也就是把 8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分成 4 份;还可以说 8 里面有 4 个 2。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课件出示教科书 P10 例 3 情境图) 【学情预设】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 4 份。(板书)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体会包含分(连续的减法)是从总数里把每份找出来,最后得到 分的份数。同时从动作表征到图形表征,紧接着,可以根据图形说一说,到语言表征。对学 生循序渐进,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与前面的等分(分配)所使用的方法区分开来。在清 楚每份数量时,可以使用圈一圈;在清楚份数时,可以分一分、连一连。但最终的结果都是 为了达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4.发散思维,包含分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出示课件) 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两串香蕉,每串有 12 根,要求每 4 根一份。 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学情预设】预设 1:学生只分 12 根。这时候要提示学生先要知道总根数再来分。 预设 2:学生先分 12 根,每 4 根分成一份,得出一串香蕉能分给 3 个人,所以两串香 蕉能分给 6 个人。 预设 3:找到总数是 12+12=24(根),再把 24 根香蕉每 4 根一份地分,分成了 6 份。 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分的过程是否与表达的过程一致,以及表述语句是否正确。引导 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学情预设】圈一圈。 师:为什么不选择连一连呢? 【学情预设】因为告诉了我们每份的数量,所以圈完后直接数一数就可以了。连一连不 适合。 学生也会提出更加便捷的方法,就是直接想乘法口诀。因为 6 个 4 就是 24,所以 24 根 香蕉,每 4 根一份,正好可以分成 6 份。表扬这样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会建立新知识与旧知 识之间的联系,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分的过程。适当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理解问题的 本质,此题是把总数拿来分,知道每份数量,所以每份放的数量要是一样的,最后数出份数 即为我们要的结果。不管是哪种思维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同时对图形表征处理问 题形成直观的对比,两种分物方法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 数量关系。 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 2 个一份或者每 4 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方法可 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三、巩固练习,突破难点 1.完成教科书 P10“做一做”第 1 题。 师:尝试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告诉了我们每份的数量,所以我们一份一份地摆,就知 道最终的份数了。 完成后,挑选一到两名学生进行汇报,注意语言的表达。 师:想一想,12 根小棒还可以按每几根一份去分? 【学情预设】每 3 根一份,能分成 4 份;每 4 根一份,能分成 3 份;每 1 根一份,能分 成 12 份。 【设计意图】题目的引申,很自然地让学生联想到“二六十二”“三四十二”这样的乘 法口诀,进而有这样的意识,可以想乘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2.完成教科书 P10“做一做”第 2 题。 (1)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并对表述句有一定的了解。 师:在没有实物的时候,处理已知“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我们选择的是在图中圈一 圈,上一节课处理已知“平均分成了几份”的平均分选择的是在图中连一连。不同的情况, 要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虽然用图表示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结果都必须每份分得同 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平均分活动进行回顾对比,使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方法虽然不 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一个是连一连,一个是圈一圈),但从结果看其本质却是相同 的,都是平均分。 四、知识迁移与生活实践 师: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平均分”?可以先与同桌交流,再用一 句话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不带着数据去说,引导学生先与同桌交流,再用简洁的语言去说一 说所知道的平均分。把例子分类到等分(分配)、包含(连续减去)两种情况里。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3) 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4)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形式——包含分 (连续减去)。了解其形式,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并能准确地把它与等分区分开来。找到它们 的共同点——最终结果都要满足每份分得同样多。找到不同,已知信息不同,所以处理方法 上也有所不同。从实物表征快速进展成图象表征,然后到语言表征,通过几级表征的逐渐切 换,使学生能快速地突破难点,掌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