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 KB
- 2021-11-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 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盒棒棒糖,谁要是能猜到盒子里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老师就奖励他(她)一根棒棒糖。谁先来?
生:30根。
师:不对。
生:10根。
师:不对。
生:50根。
师:还是不对,这样盲目的猜是不是很难猜对?(是),那老师给你们一些条件(板书:条件),限定一下范围吧(好),盒子里的棒棒糖在15到18之间。
生:17(猜16的也做肯定回答)。
对猜对的学生进行奖励。
师:你们第一次就知道老师的盒子里有多少根棒棒糖吗?那刚刚你们是在老师给出怎样的提示后,才一步步地猜出棒棒糖的数量的呢?
生:条件。
师:根据已知的条件,一步步的解决问题(板书:问题,在条件和问题之间画箭头),这样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策略”,策略往往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数学里的一些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 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理解题意。
师:收获的季节到了,小猴淘淘要帮妈妈摘桃子去,可是淘淘遇到了一些难题,你们愿意帮帮他吗?(出示例1)
生:愿意。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下题目。
生:……
师:题里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呢?
生:条件有:“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学生每说一个在课件上框出来。
师追问:问题呢?
生:“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条件和问题我们都找出来了,第一个条件很好理解,淘淘困惑就困惑在第二个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预设2: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摘了35个,第三天摘了40个……
师:还可以想到:“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或“你知道第四天摘了多少个吗?第五天呢?”
说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在课件上逐步呈现。
2.分析问题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题了条件之间的关系,那你准备怎样帮助淘淘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想呢?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句式说,这样说出来语言更简洁、思路更清晰。同桌小朋友先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指名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1: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第二天多摘5个,先算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可追问出具体35个,出示在课件上);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5个,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可追问出具体40个,出示在课件上)。
说明:请两、三个孩子说一说,对说的好的孩子既要肯定也要表扬,为其他孩子树立正确的模板,同时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预设2: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了5个,那么第三天就比第1天多摘10个,所以第三天用30个加上10个,共摘了40个。
说明:方案1是本节课重点,要对按要求说的同学着重表扬,给其他孩子做好引导。方案2虽不是本节课所要的,但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有孩子想到并且要表达,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创新,但不做深入解释。
师:再根据什么求出第五天摘了多少个?(学生发表想法,请两个人回答,突出本节课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根据第三天摘了35个和第二天多摘5个,先算出第四天摘了45个(出示在课件上);再根据第五天摘的个数和第四天又多摘5个,算出第五天摘了50个(出示在课件上)。
师追问:刚刚我们的算法是根据题里的什么一步步地解决问题的?
生:条件。
师指出:我们都是看条件来想的,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哪一天,确定先求第二天,再求第三天?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计算的方法,下面你们能帮助淘淘把结果呈现出来吗?按照平时我们的习惯呢,大多数同学可能会选择填表、列式计算两种方式,今天你能想出其他新的方式来呈现答案吗?学习单上已经给出了两种,下方还有一处空白,你可以把你想到的新方法写在下面,开始吧。
说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主要找孩子们中出现的新方法(预设:画线段图、画图。),并在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们使用新方法去呈现答案。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结果给大家看看?(投影展示,多选择有新方法的同学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
4.回顾概括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始先了解了题目里的什么?
生:条件和问题。(一开始学学生在表达上可能存在困难,可在课件上适当引导。)
师:接着根据什么想到解决办法的?
生:根据条件。
师:那我们又是根据条件先求出第几天?然后才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呢?
生:根据条件1和条件2先求出第二天,再求出第三天。
师:最后我们又是用哪些方法呈现结果的呢?
生:列式、填表、画图。(可集体回答、也可让个别孩子补充。)
师总结:你们真棒,像这样根据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通过填表、列式、画图等方式呈现答案的过程就称之为从条件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从条件出发)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小猴子摘桃的题,认识到要想解决“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和“第五天呢?”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依次解决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分别摘了多少,知道这一点后,接下来是培养孩子完整表达的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不断的总结,得出最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然后采用多种表达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一说完整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呈现出来,并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方法进行筛选,选出有效且方便的方法。
三、 联系旧知,丰富体验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学习到了新知识,还帮助了淘淘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淘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大家用刚刚学习的“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帮帮他,我们一起来看看。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天平图和砝码,介绍天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师:你们认识这个东西吗?
生:天平,砝码(砝码学生可能会说不出,那就由老师说出)。
师:天平一般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砝码是天平用来做重量标准的,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重量,一端放砝码,另一端放要称的物体,当天平平衡时,那你称的物体就和砝码的重量是一样的,就可以读数了。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1的情境图1.
师:你能获得哪些条件?
预设1:5个苹果共重500克。
预设2:左边5个苹果,右边砝码500克,它们一样重。(和预设1一致)
预设3:一个橙子的重量等于苹果重量加20克砝码。
师: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
生: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一个橙子有多重?
师:那根据已有的两个条件,我们要先解决哪一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求一个橙子有多重。
师:好,那谁来把大家的思路集中一下,用我们今天新学的句式,完整的说一说解题过程。
生:(出示句式、学生边说边呈现答案)先根据有5个苹果和共重500克,求出一个苹果重100克。(适当帮助孩子修饰,言之有理即可。)再根据苹果100克,砝码20克,求出一个橙子重120克。
师总结:(边总结边在课件上演示先后顺序)先根据“有5个苹果”和“共重500克”,求出一个苹果重100克。再根据“苹果100克”和“砝码20克”,求出一个橙子重120克。(帮助能力弱的孩子加强理解。)
(2)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2小题。
师:题目里有几个条件?我们可以提那些问题?那根据条件我们要先求出什么? 再求什么?
生:(只出句式,不出答案)先根据“买了三盒钢笔”和“每盒10支”,求出一共买了30支钢笔;再根据“钢笔有3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求出圆珠笔有48只。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
2. 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师:淘淘去好朋友兵兵家做客时,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师读题),好奇的淘淘想知道花地砖有多少块?你会解决吗?请同学们独立在学习单上完成,并组织一下,你是怎么解决的?(给孩子们2分钟时间。)
生:先根据“白地砖铺了8行”和“每行15块”,求出白地砖一共有120块,再根据“白地砖一共有120块”和“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求出花地砖一共有50块。(课件上呈现:8╳15=120(块) 120-70=50(块) 答:花地砖一共有50块。)
师质疑: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把题目提供的三个条件都一一用上了。如果缺少最后这个条件,还能求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生:不能。
师:有时我们需要从条件出发才能解决问题。
3. 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们喜欢踢球吗?淘淘也喜欢,而且善于观察的淘淘发现了一个规律,我们来一起看。(出示第2题课件)
师:一起来读题!
生:……
师:第一个条件好理解,但“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因为从16米的高度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就是8米。(动画演示一遍,明确上一次弹起的高度就是这一次下落的高度。)
师:既然理解了,那谁来填表吧。(请学生口答:根据什么求出的答案。)
生:“第一次落下的高度是16米”和“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8米;
生:“第二次落下的高度是8米”和“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8米。
生:……
4.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太厉害了,淘淘还有最后一个难题。(出示题目)请男生读题。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最好呢?
生:画图。
师:嗯,真棒。一定是个爱总结的孩子,那一般用什么表示同学们比较方便简洁呢?
生: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合理即可,皆给予肯定。)
师:学习单反面有,那你们开始吧。
师:(展示一个孩子作品)他画的好吗?我们不难看出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呀?
生:6只。
师:那如果要列式,你会怎么列呢?
预设1:18-8-4=6(只)
预设2:8+4=12(只) 18-12=6(只)
师总结:我们一下帮助淘淘解决了三个问题,回忆一下,在帮淘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了哪些方式把答案呈现出来的呢?
生:列式、填表、画图。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题适合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要学会选择哦。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1.全课小结。
师: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学会了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答案,如列式,填表,画图等。
(重点引导孩子总结出这两条。)
2.拓展延伸。
师:学习单上还有一道题,也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去解决,请大家课后好好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来展示。下课。
相关文档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因数中间或2021-11-207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两、三位数2021-11-203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复习与提高(2021-11-203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2021-11-202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混合运算(一)2021-11-202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周长 |人教版 2021-11-207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倍的认识丨苏2021-11-204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合理搭配|北2021-11-2016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整理与提高(2021-11-205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角的初步认2021-11-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