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0 KB
  • 2021-06-11 发布

高考数学复习课时提能演练(四十五) 7_4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课时提能演练(四十五)‎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平行于α内的所有直线 ‎(B)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a平行 ‎(C)直线a上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D)α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成90°角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a不在α内,则a∥α;‎ ‎②若直线l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α内,则l∥α;‎ ‎③若l与平面α平行,则l与α内任何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 ‎④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可以相交.‎ ‎(A)1 (B)2 (C)3 (D)4‎ ‎3.(预测题)设m、n表示不同直线,α、β表示不同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m∥α,m∥n,则n∥α ‎(B)若m⊂α,n⊂α,m∥β,n∥β,则α∥β ‎(C)若α⊥β,m⊥α,m⊥n,则n∥β ‎(D)若α⊥β,m⊥α,n∥m,n β,则n∥β ‎4.(2012·莆田模拟)已知m,n是不同的直线,α,β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α,则m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 ‎②若α∥β,m⊂α,n⊂β,则m∥n ‎③若m⊥α,n⊥β,m∥n则α∥β ‎④若α∥β,m⊂α,则m∥β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5.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不同直线,l1,l2是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α∥β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m∥β且l1∥α ‎(B)m∥β且n∥l2‎ ‎(C)m∥β且n∥β ‎(D)m∥l1且n∥l2‎ ‎6.(2012·厦门模拟)a、b、c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三个不重合平面,现给出六个命题:‎ ‎ ‎ ‎ ‎ ‎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7.考查下列两个命题,在“____________”处都缺少同一个条件,补上这个条件使其构成真命题(其中a、b为不同的直线,α、β为不重合的平面),则此条件为__________.‎ ‎ ‎ ‎8.(2012·晋城模拟)已知l、m、n是互不相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l与m为异面直线,l⊂α,m⊂β,则α∥β;‎ ‎②若α∥β,l⊂α,m⊂β,则l∥m;‎ ‎③若α∩β=l,β∩γ=m,γ∩α=n,l∥γ,则m∥n.‎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__.‎ ‎9.(易错题)已知平面α∥平面β,P是α,β外一点,过点P的直线m分别与α,β交于A,C,过点P的直线n分别与α,β交于B,D,且PA=6,AC=9,PD=8,则BD的长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0.已知如图:E、F、G、H分别是正方体 ABCD-A1B‎1C1D1的棱BC、CC1、C1D1、AA1的中点. ‎ ‎(1)求证:EG∥平面BB1D1D;‎ ‎(2)求证:平面BDF∥平面B1D1H.‎ ‎11.(2012·大庆模拟)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BC的中点.‎ ‎(1)若E为A‎1C1的中点,求证:DE∥平面ABB‎1A1;‎ ‎(2)若E为A‎1C1上一点,且A1B∥平面B1DE,求的值.‎ ‎【探究创新】‎ ‎(16分)如图,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为菱形,平面AA‎1C1C⊥平面ABCD.‎ ‎(1)证明:平面AB‎1C∥平面DA‎1C1;‎ ‎(2)在直线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BP∥平面DA‎1C1?若存在,求出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则α 内既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平行,也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异面或垂直,所以A不正确,B、D正确,又夹在相互平行的线与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所以C正确.‎ ‎2.【解析】选B.a∩α=A时,a α,∴①错;‎ 直线l与α相交时,l上有无数个点不在α内,故②错;‎ l∥α,l与α无公共点,∴l与α内任一直线都无公共点,③正确;长方体中A‎1C1与B1D1都与面ABCD平行,∴④正确.‎ ‎3.【解析】选D.由m∥α,m∥n可推得n∥α或n⊂α,故A错误;由m⊂‎ α,n⊂α,m∥β,n∥β不能推出α∥β,缺少条件m与n相交,故B错误;由α⊥β,m⊥α,m⊥n,n与β的位置关系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n⊂β,故C错误;只有D正确.‎ ‎4.【解析】选C.由线面平行的定义可知①正确;②中m与n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故②错误;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可证明③正确;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可知④正确,综合上述①③④正确,选C.‎ ‎5.【解题指南】选出的条件能推出α∥β,而反之不成立.‎ ‎【解析】选D.如图(1),α∩β=l,m∥l,l1∥l,‎ 满足m∥β且l1∥α,故排除A;‎ 在图(2)中,m∥n∥l∥l2满足m∥β且n∥l2,故排除B;‎ 如图(2),α∩β=l,m∥n∥l,满足m∥β且n∥β,故排除C.‎ D中,当m∥l1且n∥l2时,由于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不同直线,故可得m,n相交,从而α∥β.反之,当α∥β时,不一定有m∥l1且n∥l2,如图(3).‎ ‎6.【解析】选C.①④正确,②错在a、b可能相交或异面.‎ ‎③错在α与β可能相交.⑤⑥错在a可能在α内.‎ ‎7.【解析】①体现的是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缺的条件是“a为平面α外的直线”,即“aα”.它同样适合②,故填aα.‎ 答案:aα ‎8.【解析】①中,当α、β不平行时,也可能存在符合条件的l、m;②中的直线l、m也可能异面;③中由l∥γ,l⊂β,γ∩β=m得l∥m,同理l∥n,故m∥n.‎ 答案:③‎ ‎【变式备选】设a,b为不重合的两条直线,α,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α,bα,a,b是异面直线,那么b∥α;‎ ‎②若a∥α且b∥α,则a∥b;‎ ‎③若a⊂α,b∥α,a,b共面,那么a∥b;‎ ‎④若α∥β,a⊂α,则a∥β.‎ 上面命题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①中的直线b与平面α也可能相交,故不正确;②中的直线a,b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故不正确;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得③正确;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可得④正确.‎ 答案:③④‎ ‎9.【解析】‎ 分两种情况考虑,即当点P在两个平面的同一侧和点P在两平面之间两种可能.由两平面平行得交线AB∥CD,截面图如图所示,‎ 由三角形相似可得BD=或BD=24.‎ 答案:或24‎ ‎10.【证明】(1)取B1D1的中点O,连接GO,OB,‎ 易证四边形BEGO为平行四边形,故OB∥GE,‎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EG∥平面BB1D1D.‎ ‎(2)由题意可知BD∥B1D1.‎ 如图,连接HB、D‎1F,‎ 易证四边形HBFD1是平行四边形,‎ 故HD1∥BF.‎ 又B1D1∩HD1=D1,‎ BD∩BF=B,‎ 所以平面BDF∥平面B1D1H.‎ ‎11.【解析】(1)取B‎1C1中点G,连接EG、GD,‎ 则EG∥A1B1,DG∥BB1,‎ 又EG∩DG=G,∴平面DEG∥平面ABB‎1A1,‎ 又DE⊂平面DEG,‎ ‎∴DE∥平面ABB‎1A1.‎ ‎(2)设B1D交BC1于点F,则平面A1BC1∩平面B1DE=EF.‎ 因为A1B∥平面B1DE,A1B⊂平面A1BC1,‎ 所以A1B∥EF.所以.‎ 又因为,所以.‎ ‎【探究创新】‎ ‎【解题指南】(1)转化为线线平行来证明;(2)先猜想点P的位置,然后再证明.‎ ‎【解析】(1)由棱柱ABCD-A1B‎1C1D1的性质知AB1∥DC1,A1D∥B‎1C,AB1∩B‎1C=B1,‎ A1D∩DC1=D,‎ ‎∴平面AB‎1C∥平面DA‎1C1.‎ ‎(2)存在这样的点P满足题意.‎ 在C‎1C的延长线上取点P,‎ 使C‎1C=CP,连接BP,‎ ‎∵B1BCC1,∴BB1CP,‎ ‎∴四边形BB1CP为平行四边形,‎ ‎∴BP∥B‎1C,‎ 又∵A1D∥B‎1C,‎ ‎∴BP∥A1D,‎ ‎∴BP∥平面DA‎1C1.‎ ‎【方法技巧】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一般以判断点的存在性为主,用几何法解答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先假设所求的点存在,然后在这一条件下进行推理论证,得出相关的结论.如果得出矛盾,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如果得不出矛盾,则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满足条件的点.‎ ‎【变式备选】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且AB=2CD,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C1CF∥平面ADD‎1A1?若存在,求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存在这样的点F,使面C1CF∥平面ADD‎1A1,此时点F为AB的中点.证明如下:‎ ‎∵AB∥CD,AB=2CD,‎ ‎∴AFCD,∴四边形AFCD为平行四边形,‎ ‎∴AD∥CF,‎ 又AD⊂平面ADD‎1A1,CF平面ADD‎1A1,‎ ‎∴CF∥平面ADD‎1A1.‎ 又CC1∥DD1,CC1平面ADD‎1A1,‎ DD1⊂平面ADD‎1A1,‎ ‎∴CC1∥平面ADD‎1A1,‎ 又CC1、CF⊂平面C1CF,CC1∩CF=C,‎ ‎∴平面C1CF∥平面ADD‎1A1.‎